王貞白生平
- 王貞白字有道,信州永豐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后在世。 嘗寄御溝詩與詩僧貫休,有“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句。 他日面晤,語及此。貫休道:“當改一字”。 貞白拂袂而去。 貫休乃書一字于掌心以待,貞白果還,曰:“此中涵帝澤,如何”? 貫休出掌示之,不異所改。 二人遂訂深契。乾寧二年,(公元八九五年)登進士第。 榜下,物議紛紛。詔翰林學士陸扆于內殿覆試,仍中選。 七年后,授校書郎。 后遲隱以終。 貞白常手編所作詩三百編及賦文等,為靈溪集七卷,(新唐書志只錄詩集一卷。此從唐才子傳)傳于世。 后以世亂而不仕,歸隱后,曾在西山(今廣豐中學內)建“山齋”,傳道授業,常與羅隱、方干、貫休等名士同游唱和,號稱“四大詩人”,手編所作詩三百首及賦文等,為《靈溪集》,共七卷。 唐·乾寧二年張貽憲榜(895)登進士,是廣豐縣第一個進士。 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授職校書郎。 昭宗奔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后,為避世亂而退居家山,以著書自娛,勤奮不輟,不復仕進。王貞白“學力精湛,篤志于詩”,其詩“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清秀典雅,辭意工麗”,對江西文壇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其詩,深受四方學者所推崇,尊以為師。 在中國文學史上,廣豐縣眾多的文人當中,只有其占有一席之地。所作詩300首及賦文合為《靈溪集》7卷,《全唐詩》共錄其詩78首,其中卷24有1首,卷701有65首,卷885有12首。但不知什么原因,最為著名傳唱千古的名篇《白鹿洞》“讀書不覺春己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卻沒有收進《全唐詩》中。 五代十國·后周·顯德五年(958年,南唐中興元年)病卒于故里,葬于廣豐縣縣城西門外城壕畔,并建有王有道公祠(今已廢)。遺著自編有《靈溪集》7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補編》存詩12首。
-
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875—958),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七年后(902)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干、貫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御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有《靈溪集》七卷,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作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wenzhang/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