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與秦腔
-
康海,“主盟藝苑,垂四十年”,創“康王腔”,壯秦腔之基。
這個舉世有名的才子,廣招演員,自制樂曲,寫劇本、改革聲樂唱腔臉譜,自操琵琶,創建了自家戲班子,人稱“康家班社”。他招收弟子在家中教授他和王九思創作的“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的“康王腔”。自己動手創作的《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游春》等劇本,并讓戲班排練。康海的繼室張氏,出身樂戶,能唱善舞,聲振秦中。并培養出較有名的演員雙蛾、小蠻、春娥、端端、雪兒、燕燕等,更有“隨身四帥”金菊、小斗、芙蓉、采蓮,深受觀眾所喜愛。康家班演出的戲“歌有新詞、舞有嬌姿”,30年紅極家鄉,對秦腔發展影響很大。曾廣集千名藝人,參與秋神大賽活動。康海不僅是秦腔藝術的先哲,且精通音律,善彈琵琶,被稱為“琵琶圣手”。吳梅村評價說:“琵琶急響多秦聲,對山慷慨稱入神,同時渼 陂(王九思號)亦第一,兩人失志遭遷謫,絕調康王并盛名,昆侖摩挲無顏色!”一次,康海在揚州焦山彈奏琵琶后,傾倒觀者,后人遂將焦山易名“康山”,以示紀念。康海被革職后,在家閑居了整整30年,遺命以山人巾服成殮。檢其遺資“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
康海還扶植周至張于朋、王蘭卿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張家班。張家班,又名華慶班,不僅在周至、戶縣、眉縣以及省境內一些地方演出,還曾隨陜西鹽商、木商到過江浙一帶。張于朋喜愛秦腔,多才多藝。他回家后,以暖泉別墅為基地潛心地方戲曲、音樂的研究與實踐。他不但會演戲,還會編戲、排戲、打鼓等。他的妻子王蘭卿,周至縣城內樂戶王錦之女,自幼聰敏好學,性情貞良,七、八歲吹拉彈唱,所事皆通,與張結為姻緣。王蘭卿為張家班骨干,她唱做俱佳,其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藝術,為西府劇壇之冠,成為明代中葉最著名的秦腔女演員。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
官場不幸秦腔幸。康海為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勛。
康海創作的雜劇《中山狼》是講述東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幾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過對狼的本性的揭露,罵盡一切負國家、 負父母、 負師友的無恥之徒,同時嘲諷了迂腐的東郭先生“無所不受”的“仁心”,頗有深意。全劇緊湊,富有戲劇性。曲白生動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樸的特點,劇中狼、老杏、老牛開腔說話,情態逼真,饒有童話色彩。一說《中山狼》雜劇是為影射李夢陽負恩而作。
周全了籍與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
康海
康海(1475~1541)中國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德涵,號對山,又號滸西山人、沜東漁父。陜西武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有黨附劉瑾之嫌,落職為民。歸家后,以山水聲伎自娛。著有《對山集》、《沜東樂府》等。康海為明代前七子之一,除詩文外,康海擅樂府小令。著有《中山狼》雜劇。《中山狼》雜劇取材于馬中錫《中山狼傳》,演東郭先生救狼而險遭狼害事 。當時的人們多認為《 中山狼傳 》和《中山狼》雜劇是為影射李夢陽負恩而作。事之真偽難定,但此劇演中山狼蒙恩反噬,客觀上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本性和政治上的傾軋關系,并批判恩將仇報,諷刺世態炎涼,這在當時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劇中刻畫狼的詭詐性格,生動逼肖。全劇結構嚴密,曲文典麗,寫景如繪,又能結合環境傳情達意,情境交輝,有一定藝術價值。以中山狼故 事為題 材的戲 劇作品 ,同時還有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為一折雜劇,開明代單折雜劇的先聲,與康海的作品并傳。兩劇內容相同,文詞結構,各擅其長。稍后,陳與郊有《中山狼》雜劇,汪廷訥有《中山救狼》雜劇(佚),無名氏有《中山狼白猿》傳奇(佚)。
作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wenzhang/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