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_攻戰計擒賊擒王戰爭案例
-
查閱典籍:《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攻戰計擒賊擒王」原文
擒賊擒王拿魯肅 劉備通過魯肅“借得”荊州卻不肯歸還,派關羽鎮守荊州。東吳這邊,周瑜死后,魯肅繼任大都督,向關羽索討荊州不成,于是,打算騙關羽過江,先好言相勸,若關羽執意不肯,便拿下關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將的荊州。 魯肅擺下酒宴,假意款待關羽,暗中令呂蒙等設下伏兵。 關羽知曉魯肅意思,故意只帶周倉等少數人馬過江赴宴,席間,魯肅幾次或明或暗的向關羽索討荊州,但是關羽以酒宴談公務傷感情等理由敷衍魯肅。 酒過三巡,關羽見時間差不多了,就要告別,此時,魯肅準備伏兵活捉關羽,但是關羽卻一把挽住魯肅的手,拉著他一起到江邊。魯肅怕事情敗露,不敢推辭。而呂蒙等人怕傷害魯肅,不敢動手,就這樣,關羽安全到了江邊,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荊州。
挾持明英宗 明英宗九歲登基,太監王振持寵專權,作威作福,朝中諸臣,多半仰他鼻息,天下側目,敢怒不敢言。 明英宗即正統十四年七月,北方番王乜先興兵犯疆,直搗大同,大同守兵失利,塞外城堡,相繼陷落,警報日傳,朝野震驚。 王振擅作主張,自命為統帥,還逼英宗御駕親征。動員令只下了兩日匆促起后,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進發。過了居庸關,遭遇狂風暴雨,軍心洶洶,前鋒部隊的敗報頻至,隨駕大臣等奏請皇帝留駕,王振不準,還兼道急行軍,還未到大同,被給成問題了,兵無糧,馬無草,軍士紛紛餓死,滿路死尸。 番王乜先見此情形,滿懷歡喜,故意避開,誘王振深入。八月間,王振大軍到了大同,駐扎未定即下令進軍攻擊。未久,警報傳至,前軍已全軍覆沒了。 王振聞報大驚,乃召集一個御前會議,群臣爭論結果,王振才無可奈何答應明日班師回京。 大同的守將郭登獻計:“車駕還京,宜轉從紫荊入,才能安全。”王振不聽,下令后軍作前部,照原路退卻。行至雉鳴山,乜先率兵追到了,王振嚇得手足無措,急派武將朱勇率兵三萬御敵。敵軍即展開兩翼夾攻,很快把朱勇的三萬兵馬吃掉。 次日,軍至土木(地方名),已是傍晚時分了,離懷來城不過二十里,諸臣都想趕入城去,王振卻說尚有千多輛輜重在后未至,不能輕易委棄,必須在此地相待,群臣力爭不果,只好在土木扎營。 次日清早,敵軍已經四面八方擁至,團團把土木包圍住,因此軍心大亂,王振倉惶出走,連皇帝都不要了,只身逃亡。此時兵無主帥,士兵互相蹂踏,爭先奔逸,擠死的擠死,投降的投降。英宗左右只得幾名親兵相隨,幾番突圍不得,卒至束手被擒。 王振在荒亂中只顧逃命,于路上亦被子部屬護衛將軍攀忠用鐵錘打死。五十萬大軍,逃回京都不過二百人。 乜先捉到英宗,如獲至寶,竟利用此俘虜向明朝討便宜,把英宗擁到大同,聲言要一萬兩黃金取贖,錢到即放人。朝廷派員往敵營準備迎駕,獻上黃金,乜先約明晨送還英宗,到期,使臣苦等不至,前往探問。始知乜先已于半夜挾英宗跑了,白白被騙萬兩黃金。 以后屢犯邊疆,都挾持英宗同行,使明軍有投鼠忌器顧慮。明君以英宗回鑾無期,奏請皇太后以國家為重,另立新君,乃下諭立王祈鈺即皇帝位,是為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這一來,挾持英宗的價值降低了,再也沒有什么可供利用,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對乜先態度強硬,一澮討好或投鼠忌器。因此經守幾番波折,乜先就把英宗送歸明朝。
滿清的分割親兵陣容戰術 根據軍史專家夏惟桐考證,此為清攝政王多爾袞在與明軍長期的戰爭中總結的針對性戰術。該戰術的出現并不是因為軍事理論發展造成的,而是因為經濟環境造成的。 明代張居正改革的紅利在萬歷年大征之后全部耗盡,國庫空虛。 山西高盛和等漢奸商號走私鐵器、銅器給與滿清換回的只是滿清從北直隸、山東搶走的金銀,惡性循環之后,造成明代通貨緊縮; 明代黨爭頻繁,經濟措施不能有效貫徹。 山東漕運混亂,不能疏通南北經濟。 惡化的經濟環境造成了明代的軍費緊張,加上明代的腐敗的常例制度(軍費出兵部則克扣50%,到地方巡撫處則再克扣50%),所以軍餉嚴重不足。將領為了保持戰斗力,只能保證自己的親兵足餉,一般總兵級將領可以保持親兵數百人。是全軍戰斗力的核心。 滿清在與明軍的戰斗中,發現武將周圍的親兵,裝備與訓練程度與其他士兵完全不同后,制定了針對的性的戰術。野戰時,以精銳的白甲兵(八旗的棉甲騎兵),突入明軍陣型,分割總兵親兵陣營與其他兵士。 由于親兵幾乎是明軍最有戰斗力和組織力的兵士,分割之后,明軍陣型一般都會大亂甚至潰退,滿清再乘機擴大戰果。
美軍的斬首行動 斬首行動即用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導彈對敵方進行軍事打擊,通過精準打擊,首先消滅對方的首腦和首腦機關,徹底摧毀對方的抵抗意志。“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這種思想。“斬首行動”的要素是快速、精確、內應。
秸稈箭引出尹子奇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囂張,連連大捷,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勇將尹子奇率十萬勁旅進攻睢陽。御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敵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擊退。 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只得鳴金收兵。晚上,敵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沖出城來的唐軍激戰。而張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像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城門,沒有出戰。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將士們疲乏至極,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守兵沖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余名敵將,五千余名士兵,敵軍大亂。 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隊一直沖到敵軍帥旗之下。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現在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秸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敵軍中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這下玩了,沒有命了。但是發現,自己中的是秸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他們爭先恐后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消息。 張巡見狀,立刻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這回可是真箭,只見尹子奇鮮血淋漓,抱頭鼠竄,倉皇逃命。敵軍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王世充智用假李密 王世充是西域胡人,因他天資聰敏,多謀善斷,很受隋文帝、隋煬帝的器重。 有一次,王世充與李密展開一場生死決戰。王世充事先找到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捆起來藏在軍中。當兩軍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王世充命人把那個假李密牽到兩軍陣前,讓士兵大聲嚷嚷:“抓到李密了!抓到李密了!”結果,王世充的軍隊見捉到了敵首,士氣大振,而李密的軍隊看到主帥被擒,立即亂了方寸,大敗而逃。王世充指揮軍隊乘勝追擊,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可見,王世充深深懂得擒賊擒王的道理。雖然沒有真正捉到敵人的首領,但弄一個假的來充當,同樣起到了瓦解敵人軍心的作用。
昆陽大捷 公元23年,王莽的數十萬大軍包圍了昆陽。劉秀奉命突圍出城,到各地召集援軍。當劉秀率援軍返回昆陽時,王莽的大軍已將昆陽圍得水泄不通。 劉秀帶來的援軍數量不多,即使再加上守城的部隊,與龐大的王莽軍相比,也是處于劣勢。如果盲目地與王莽軍作戰,等于飛蛾投火,自取滅亡。經反復考慮,劉秀制訂出擒賊擒王的作戰方案:從援軍中抽調精壯將士組成敢死隊,首先進攻莽軍的統帥部,接著大隊人馬緊隨其后,搗毀敵人的指揮中樞,使敵人陷入混亂,然后通知守城部隊出擊配合,造成內外夾攻的有利局面。 攻擊敵人的時刻到來了。劉秀親率3000名勇猛強壯的敢死隊從昆陽城東迂回到城西,來到莽軍中營的附近,出其不意地發動猛攻。莽軍統帥王邑、王尋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弄蒙了,一時搞不清這支部隊的來意,命令各營不許擅自行動。王邑、王尋帶領1萬人馬前來迎戰,以為用這些人馬足以應付劉秀了。豈料劉秀手下的敢死隊像狂風一樣撲了過來,刀劈槍挑,勇不可擋。莽軍的其他部隊因沒有接到出擊的命令,只好眼睜睜地見劉秀的敢死隊和后援部隊把中營打得稀里嘩啦。在混戰中,王尋被殺,王邑逃跑。莽軍因失去了統帥頓時亂成一團。 這時,堅守昆陽的守軍看到援軍旗開得勝,倍增信心,立即打開城門,吶喊著沖了出來,配合援軍夾攻莽軍。莽軍見勢不妙,倉皇向江邊逃竄。在搶渡過江時,恰遇河水暴漲,淹死者不計其數。王邑只帶幾千殘兵敗將喪魂落魄地逃回了洛陽。
泰王智斬王儲 1569年,泰國被緬甸滅亡。15年后,已長大成人的泰國王子在肯城自立為泰王。緬王聞訊,派王儲率兵討伐。 泰王召集軍事會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緬甸王儲是緬甸國的王位繼承人。緬王派他親自帶兵,是要讓他在群臣面前樹立威信,以便日后接替王位。我們來個擒賊先擒王,設法生擒王儲作為人質,逼緬軍退兵。大家點頭表示同意。 泰王在緬甸王儲必經的路上設下埋伏。當緬軍進入伏擊圈時,泰軍的伏兵四起,緬軍的陣腳大亂。不料泰王所騎的大象正值發情期,見緬軍大象四處奔逃,立即追趕。等到塵埃落定之后,泰王發現自己孤入敵陣,緬甸王儲率眾正立于一棵大樹下。泰王心想:這下壞了,擒人不成,倒要反被人擒。情急之下,泰王異常冷靜。他高聲對緬甸王儲說:“皇兄為何待在樹下乘涼,莫不是怕我吧?敢與我一對一決個雌雄嗎?”緬甸王儲本可以命手下人蜂擁而上殺掉或生擒泰王,但他十分顧及王儲的身份,還是親自應戰了。緬甸王儲催動坐象向泰王沖來,泰王的坐象行動稍緩一步,被緬甸王儲一刀砍掉了頭盔。泰王坐象又反身一撞,正好使緬甸王儲的坐象橫對著他。泰王舉刀猛砍,正中緬甸王儲的右肩。緬甸王儲當即血流如柱,倒在了象脖子上。緬軍見主帥被殺,無心戀戰,急忙退兵。 王儲被泰王斬殺,緬甸王后悔莫及。此后150年內緬甸再也沒有侵犯泰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wenzhang/793.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