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_混戰計關門捉賊戰爭案例
-
查閱典籍:《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混戰計關門捉賊」原文
袁紹圍攻公孫瓚 公元199年,冀州袁紹包圍了幽州的公孫瓚,公孫瓚數次突圍,都被敗下陣來,只得退回城里,為了有效抵御袁紹的進攻,公孫瓚下令加固工事,在城墻周圍挖了10條壕塹,在壕堅上又筑起10丈高的城墻。同時,他還囤積了300萬斛(音:狐,一斛約為5斗)糧食。果然,袁紹連續幾年攻城,都無功而返。 袁紹一怒之下,動用全部兵力加緊圍攻。公孫瓚見情況不妙,急忙派兒子殺出重圍,去搬求救兵去了。后來,公孫瓚的救兵來到,他派人送信約定:以舉火為號,然后內外夾擊袁紹。誰知,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袁紹的部下抓獲,得知公孫瓚的計謀,袁紹便將計就計:按其約定時間舉火,公孫瓚果然中計,領兵出城接應救兵,卻遭到袁紹布下的軍士伏擊,大敗而逃回城里。袁紹乘勝在城墻外挖地道,直達守城的中央。等一切準備充分,袁紹一聲令下,大批袁軍仿佛從天而降,對公孫瓚的軍隊發起猛烈的攻擊,公孫瓚精心設計的防備傾刻瓦解。公孫瓚見敗局已定,殺死自己的家眷后,自盡而亡。
狹窄海峽中的大艦隊 公元前480年,雅典與前來進攻的波斯人之間進行決戰。可以想象,占有絕對優勢的波斯人打算在開闊的海面:包圍雅典海軍艦隊,并將具消滅。這樣,按照雅典統帥地米斯托克利(十hemis10月kles)的計劃,希臘人必須竭盡全力使海戰在薩拉米斯與阿提卡海岸之間的狹窄通道單進行,以使強大的波斯海軍無法充分施展,問題在于如何誘使波斯人占那里作戰。 希臘入把艦隊都集中到狹窄的薩拉米斯海道,但很快他們就顧慮重重。因為他們遠離自己的航道,靠近優勢的敵人,在某種程度上叮以說是背水一戰。如果波斯人將島兩邊的通道堵住。整個希臘艦隊就落入陷阱。儲備是:有限的,希臘人遭到包圍,也沒有希望得到援助,悶為外面只有少數幾艘希臘戰艦。這吋不斷有新的呵怕的消息傳來:如阿提卡被.虧.雅典的高筑堡壘被燒毀。一些:希臘船只已經駛離。希臘艦隊中要求撤離的呼聲越來越高。幾天之后,作戰會議的多數成員便作出決定:撤離薩拉米斯海道。地米斯托克利的意見遭到否決。然而他胸有成竹。他秘密派使者去見波斯國王澤爾士(Xerxes,約前519--前465)。按希羅多德(Iterodot)的記述,使者向波斯國王轉達:“在其他希臘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希臘統帥派我到你們這堅來,因為他站在陛下這邊,兩同交戰.他更希望你們得勝。他讓我告訴你們,希臘人充滿恐懼,只想逃跑。你們只要不讓他們跑掉,就能獲得最大的成功。再說他們內部不團結,無力對你們進行抵抗……”使者轉達完之后,就立即離去。“這一汁澡基本上是有充分依據的。”慕尼黑大學教授丸里斯蒂安.邁埃爾在他的作品《雅典》 .世界史的一個新開端中寫道。他所說的這一一沒有共體命名的訃謀,實際是第七計“無中生有”和第十三汁“打草驚蛇”兩計的結合。澤爾士認為這個消息可信,尤其是因為它符合他的意圖。因為他急于取得迅速而驚人的勝利。他不懷疑他會取勝。 看來澤爾士并不謹慎小心。面對勢力強大的我,希臘人能奈我何?而對即將到來的波斯人的襲擊,希臘人已早有防備。凌晨,波斯人與準備好作戰的希臘艦隊相遇。從某種程度上說,希臘人是“以逸待勞”(第四計),因波斯人整夜都坐在戰艦的甲板上向部署的前線陣地進發。 當波斯艦隊在吶喊聲中開過來時,希臘人仍然猶豫不定。這時第一艘希臘戰艦與波斯艦艇相遇。其他戰艦也都陸續投入了戰斗。誰都不清楚,海戰具體戰況如何。也許是希臘人的戰艦厲害,也許其部署也比較合理。“由于波斯艦隊排列太緊,它們顯然不斷相互妨礙。”克里斯蒂安.邁埃爾寫道。相對于陷入混亂的波斯人,希臘人則顯得比較井井有條。他們借助艦艏撞角擊中許多波斯艦艇,希臘士兵隨之沖上甲板。波斯人丟掉了許多戰艦和一大部分軍隊,特別是因為許多人不會游泳。希臘人毫不留情地將落入水中的波斯人打死。在9月那個日期不詳的夜晚,希臘人成為薩拉米斯海戰的獲勝者已是確信無疑的了。 對地米斯托克利把波斯人誘人薩拉米斯狹道這一計劃,克里斯蒂安.邁埃爾說成是“一個機敏的計劃,一個打破所有傳統思維和想象的聞所未聞的戰略,而它總體上要求大多數參與者對看起來好像是顯而易見的事要持有遠見”。他用這句話對計謀的特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述,但對地米斯托克利不同尋常的作戰計劃卻沒有用計謀這個詞。只有在說明地米斯托克利讓人向波斯國王傳遞秘密消息時,兩次用了這個詞。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甚至可以說“粗淺”的計謀。但也許計謀就得是這樣粗淺,才能為歐洲人所發現。縱觀三十六計,地米斯托克利選擇薩拉米斯狹窄海道作為海戰戰場,可以相當明確地歸人第二十二計,這樣看來,本計在早期歐洲歷史上曾發揮過決定性的作用。
俞大猷獻計殲倭寇 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組織2萬多名武士,屯集松江拓林,在中國沿海一帶肆意進行騷擾活動。倭寇選拓林屯兵是精心選定的。拓林臨水,地勢險要,舟楫戰船進出方便,進兵陸路四通八達。 明世宗聞報,遂派右都御史張經赴沿海剿除倭寇。蘇松副總兵俞大猷向張經建議說:“倭寇勢眾,且占據有利地形。若強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況且我軍新集,恐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采取‘關門捉賊’之良策。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經之路,再密令一支隊伍插入敵后,斷絕水路。倭寇入圈套后,我們前后夾擊,勢必破敵。”俞大猷的建議,深受張經的贊賞,遂命令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分兵三路,把守金山衛、閔港、乍浦,暫時按兵不動,又檄令永順、保靖兩軍聯合圍剿。 永順軍和保靖軍按時到達,一聲炮響,各路軍馬爭相殺敵。 俞大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明軍圍倭寇于江涇,斬殺2000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三河大捷 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一時處于低潮。清軍趁此千載難逢之機發動反攻。1858年,曾國藩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占九江之后,又乘勝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鋒直抵三河鎮。三河鎮是通往當時安徽省會廬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廬州將難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國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鎮。 太平天國青年將領陳玉成接到三河鎮告急的文書,便率本部人馬星夜趕往三河。在緊張的行軍途中,他醞釀出一個關門捉賊的作戰計劃。 陳玉成率軍首先包抄清軍的后路,同時又命令廬州守將吳如孝會合捻軍南下,切斷李續賓部與舒城清軍的聯系。 此時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來作為后援。太平軍這番部署調動,形成了對湘軍的包圍態勢,使李續賓部成為甕中之鱉。 湘軍來到三河鎮后接連攻占了太平軍憑河而筑的九座磚壘,氣焰十分囂張。 11月14日,陳玉成、李秀成開始夾攻李續賓的大營,雙方展開激戰。次日李續賓組織反擊,一度沖破陳玉成的營壘。不料,當時大霧漫起,咫尺難辨,李續賓部如同隱入迷魂陣之中,不多時便被太平軍全殲。 陳、李合兵一處,全力攻打湘軍陣門,三河守將吳定規也率軍從城內殺出,把湘軍團團包圍。整個戰線綿延二三十里,硝煙彌漫,殺聲震天。湘軍連失七座大營,被殺得潰不成軍,終于敗北。 在這場戰斗中,太平軍殲滅湘軍6000余人,擊斃了包括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在內的文武官員400人。李續賓走投無路,自縊而亡。曾國藩接到噩耗后,大受震驚,沮喪地說:“三河之敗,殲我湘人殆近六千,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軍重振軍威。接著,陳玉成、李秀成乘勝追擊殘敵,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慶之圍,扭轉了太平軍在皖北的被動局面。
黃巢主動放棄長安城 公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并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復長安。鳳翔一戰,義軍將領尚讓中敵埋伏之計,被唐軍擊敗。這時,唐軍聲勢浩大,乘勝進兵,直逼長安。 黃巢見形勢危急,召眾將商議對策。眾將分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認為不宜硬拼。黃巢當即決定:部隊全部退出長安,往東開拔。 唐朝大軍抵達長安,不見黃巢迎戰,好生奇怪。先鋒程宗楚下令攻城,氣勢洶洶地殺進長安城內,才發現黃巢的部隊已全部撤走。唐軍毫不費力地占領了長安,眾將欣喜若狂,縱容士兵搶劫百姓財物。士兵們見起義軍敗退,紀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地騷擾百姓。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軍將領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成天飲酒作樂,歡慶勝利。 黃巢派人打聽到城中情況,高興地說:敵人已入甕中。當天半夜時分,急令部隊迅速回師長安。唐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長安城內,只殺得毫無戒備的唐軍尸橫遍地。程宗楚從夢中醒來,只見起義軍已沖殺進城,唐軍大亂,無法指揮,最后他在亂軍中被殺。黃巢用“關門捉賊”之計,重新占據長安。
沙俄被困雅克薩 雅克薩是中國黑龍江省的一座小城,被沙俄軍隊無理侵占。為了收復失地,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光復臺灣之后,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沉重地打擊了沙俄的侵略野心,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清軍在第一次雅克薩戰役后主動撤出雅克薩。沙俄不甘心失敗,又派托爾布津率領700人的俄軍卷土重來。俄軍再占雅克薩,康熙決定再次出兵。1686年,清軍出動數千人,在薩布索將軍的帶領下開往雅克薩。 清軍依靠兵力眾多的優勢,包圍了雅克薩,向托爾布津發出撤走的最后通諜。托爾布津認為自己武器裝備精良,不僅不撤,反而向清軍開火。雙方打了四天四夜,托爾布津被炸死,俄軍損失100多人。 但是,俄軍仗著工事堅固,火藥充足,仍然負隅頑抗。為了避免傷亡,清軍指揮官下令停止強攻,決定用關門捉賊的戰術對付敵人。清軍在雅克薩城外挖了壕溝,切斷了雅克薩與外界的聯系。不久,城內的水和糧食嚴重不足,饑餓時刻威脅著俄軍的生存,傷病員一批批死去,到了年底,城中剩下的俄軍只有150多人。沙俄政府派出使節乞求解除雅克薩之圍,表示愿意進行和平談判。1689年,中俄兩國經過長期的討價還價簽訂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
賴文光痛殲清兵 1864年7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陷落后,以遵王賴文光為首的太平軍余部與張宗禹、任化邦領導的捻軍聯合,捻軍實行太平軍的兵制和紀律。從此,捻軍擺脫了過去那種分散游擊的狀態,有了統一的集體領導,并且減少了步兵,增加了騎兵,戰斗力較以前大大增強。 清廷對于捻軍這支東突西進的反清力量十分頭痛,于是調僧格林沁郡王率蒙古騎兵前去追剿。1864年12月的鄧州之戰,僧格林沁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清廷又調集重兵給僧格林沁,捻軍采取避實就虛的戰略進軍山東。僧格林沁認為捻軍東走山東是因為糧草匱乏的緣故,便下決心窮追不舍,企圖一戰而勝。 捻軍牽著僧格林沁的軍隊在魯西南回旋奔逐了三四千里,使僧軍食宿無常,疲憊至極,有許多士兵勞累而死,就連長于騎術的僧格林沁本人也難以駕馭戰馬了。 1865年5月18日,捻軍預先將主力埋伏在山東曹州西北的大柳樹林中,又以小股騎兵與僧格林沁主力遭遇后佯裝敗退來到大柳樹林。 僧格林沁違背孫子兵法關于“敵人奔北,必審真偽”的用兵原則,輕易進入捻軍的伏擊圈。僧格林沁幾次率軍突圍皆被擊退。結果,僧格林沁戰死,他的馬隊6000余人被殲。 在這里,捻軍利用擅于進行流動作戰的長處,與敵人巧妙周旋,疲敵勞敵,然后詐敗誘敵,關門捉賊,終于反弱為強。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wenzhang/795.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