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站,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国产+中出+内射

    當前位置: 古詩文網---> 知識---> 使至塞上體裁是什么(王維的使至塞上有哪幾句詩句)

使至塞上體裁是什么(王維的使至塞上有哪幾句詩句)

  作者:   古詩文網   類別:    知識     發布時間:  2024-03-30    點擊:  163 次
?

使至塞上體裁是什么

網上有關“使至塞上體裁是什么”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王維的使至塞上有哪幾句詩句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王維的《使至塞上》的詩歌體裁是:五言律詩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的使至塞上有哪幾句詩句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記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擴展資料

一、古詩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二、白話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百度百科-使至塞上 (唐詩人王維創作詩歌)

王維 · 使至塞上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 學習幫助

解析: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文注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

單車:形容輕騎簡從。

問邊:慰問邊士。

屬國:秦漢時官名典屬國的簡稱,詩中指作者本人。當時作者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得勝將士。

居延:城名,屬涼州張掖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指已歸附的少數民族地區。

征蓬:被風卷起遠飛的蓬草,自喻。

長河:指黃河。

蕭關:古關名,是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寧夏 *** 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擔任偵察、通訊的騎兵。

都護:邊疆的統帥正率兵虎據燕然,鎮守著祖國的西北邊陲。

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他的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寫景佳句廣為歷代傳誦不衰,如極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常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評論詩人兼畫家王維的作品。這兩句出自蘇軾的名言,的確抓住了王維的藝術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論。

[背景介紹]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本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層次結構]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名句賞析]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那里寬闊無邊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出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那荒漠上沒有任何山巒林木,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得用“長”來形容才算準確。另外,落日本來給人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寫作特色]

這首詩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獨當重任,以征蓬、歸雁自比,點出春行之時令,寓悲涼之情于壯美之色中,大漠奇觀,非“孤”、“圓”不能形容,勁拔而蒼茫,溫暖而感傷,寫景壯觀,氣勢流暢,無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亦細味其趣,以為再無“孤”、“圓”更有情有理的兩字。可見其對仗之工,用字之確。

王維《使至塞上》唐詩欣賞

王維 · 使至塞上 本文分類:古代詩 發布時間:2014/2/18 

使至塞上

單車②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③。

征蓬④出漢塞,歸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煙直,長河⑦落日圓。

蕭關⑧逢候吏,都護⑨在燕然。

——唐·王維⑩

注釋

①使:出使。寒上:邊塞。

②單車:這里表示行裝簡便,隨從少。問邊:到邊塞察看、慰問。

③這句是“過居延屬國的倒裝。屬國,漢朝時已歸附的少數民族地區為屬國。居延:屬國名,古縣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

④征蓬:隨風遠飛的蓬草。漢塞:邊塞。

⑤胡天:北方的邊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煙:指狼煙,即邊塞用作報警的信號。據史書載:“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詩中稱“孤煙直”。

⑦長河:黃河。

⑧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冋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是古代從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騎:擔任偵察、巡邏任務的騎兵。

⑨都護:官員,意即總監。燕然:古山名,就是現在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古代也用來指代北部邊塞。

⑩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jié),唐代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承,后世人稱其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稱為“詩佛”。

解讀翻譯

輕車簡從到邊塞去慰問,

路過我們的屬國居延國。

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飛出了邊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飛到了邊境外的天空。

狼煙在廣闊的沙漠中直直地沖向高空,

壯闊的黃河映照著圓圓的夕陽。

到了蕭關,遇見擔任偵察任務的騎兵,

(他們票報說)都護在前線。

賞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維出使邊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實際上是把他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詩人去邊塞的途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邊疆慰問。既是“單車”,當然就裝備簡單,兩個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著作者將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進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環境的蒼涼。不過作者很快就被邊塞的奇特風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臺上的狼煙直直地沖向高空,血紅的夕陽把蜿蜒的黃河都染紅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們帶入了神奇的夢幻,這壯美的場景也讓作者忘記了個人的惆悵。最后作者終于到達目的地,卻得知長官們都上了前線。在環境惡劣的邊塞,狼煙四起,那些守衛的將土們卻不畏困難,勇敢地沖出陣地,詩句表達了對他們的贊嘆。

本詩描繪了邊塞壯美的風光,抒發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贊揚了邊疆將士不怕艱苦的愛國精神。另外,“大漠孤煙直,艮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個字,看似平淡無奇,卻逼真地描畫出了邊塞獨有的壯美景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贊嘆。

作業題

想象一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一幅怎樣的場景?你喜歡嗎?

擴展閱讀

王維智擒瓜賊

王維小時候機智聰明,愛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陳老伯地里的西瓜被偷了。王維氣憤地說陳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臨走時,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懷里。

走了沒多遠,他們就看見一個人一邊大叫:“西瓜便宜啦,快來買啊!”一邊賊溜溜地東張西望。陳老伯一眼就認出這些西瓜都是自己種的,就大叫:“捉賊呀!”許多人圍上來看熱鬧。賣瓜人惡狠狠地推開陳老伯你憑什么說這瓜是你的?”王維急忙拿出懷里的一堆瓜蒂,說:“這就是憑證。”他請大家幫忙用瓜蒂去對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對上了號。

李白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杜甫 · 春望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于“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出塞“宣慰”,并察訪軍情,其實是將他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他在去邊塞的途中寫的。 使:出使,以使節的身份去某個地方。問:慰問。邊:邊塞、邊關。屬國:秦漢時的官名,這里代指使臣,即王維自指。居延:在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北,當時的西北邊塞。征蓬:遠行的篷草。篷草隨風飄蕩,古詩中多比喻漂泊的游子。漢塞:漢代就設置起來的關塞。煙:即烽煙,又叫狼煙,燒狼糞產生的煙柱,是傳遞軍情的信號。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候騎(計):偵察騎兵。都護:唐代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這里指河西節度使。燕(煙)然:山名,就是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但這里是用來代指最前線,不是實指。

全詩串講

作為使臣到塞上去

王維

一輛車慰問部隊要去邊關,身為使臣走過邊遠的居延。

篷草遠去飄出漢時的要塞,大雁回歸飛入胡國的高天。

浩大沙漠上一股狼煙筆直,悠長黃河邊只見落日 *** 。

在蕭關我碰到騎兵的偵察,才知河西節度使在最前線。

言外之意

皇上親自委派,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去塞外“宣慰”部隊,卻“單車”而往。一個“單”字,便隱示了作者此行并無真正重要的理由。“征篷”“歸雁”兩句純屬寫景,卻恰恰飽含著作者難言的情愫:自己象一棵篷草飄出京城,一直出了漢地的邊塞,象征著自己從政治中心以及溫暖的家中被擠出來了;大雁雖然也朝著同一方向,飛入了胡地的天空,但大雁是“歸”,是回家,與自己的“出”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心中是何滋味,自不難想象。“大漠”“長河”兩句也是純粹的寫景句,但形像壯觀、內涵豐滿而微妙。“孤煙直”不是因為沒有風,而是因為狼糞燒出的煙質凝重,就是有風也不容易吹歪。同時這里指明了,戰事并未完全結束(有狼煙的地方就是報警,而且末句也是一個佐證),由此產生出大漠爭戰的邊塞氣氛來。然而作者將蜿曲悠長的黃河上那輪落日寫“圓”了,一方面是周圍沒有山林遮掩,落日自圓,但這樣貌似多余的一個“圓”字卻給人特別的感覺和余味,或許正是作者心中強烈的希望此次出使和大戰后的小規模戰斗都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吧。這次出使塞外的經歷,很可能為后來作者看淡仕途、最終歸隱修禪埋下了一根伏線。

但除此而外,作者此行還有一個收獲:“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自此就成為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直到近代的詩評家們還贊之為“千古壯觀”。

?

王維《使至塞上》新賞

王維《使至塞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中學語文教材選錄,大學中文教材再次選錄。對這首詩的解讀和欣賞,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例如,中學語文教學偏重詩歌藝術手法分析,對其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尤為關注,認為是情景交融,通過對大漠風光的描寫,體現出詩人落寞孤寂的心境,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又如有人從制度角度來解讀,認為此詩是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重要史料。但事實上,要深度解析此詩,全面了解其中的情、境、事、理,還必須進一步深究。陳寅恪先生曾提出“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的文學研究方法。他強調,中國古詩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時間、地點、人事。本文即以陳先生提出的三要素作為基本綱領來解析此詩。

先說時間。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夏,基本無異議。史載張九齡受周子諒事件影響,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左遷荊州都督府長史。王維至河西也與此事有關。故其離開長安的時間,當在本年四月。詩中“歸雁入胡天”,是說天氣轉暖,大雁由南而北,也表明寫作時間在夏初。

再說地點。詩歌中的地,包括寫作地點和作品中所記的地名。《使至塞上》到底是寫于何處,暫且不論。先看詩中所涉及的地名。該詩中的地名有“居延”“漢塞”“胡天”“大漠”“長河”“蕭關”“燕然”,其中“胡天”“大漠”均為泛指,“長河”為黃河則是常識。這些都無需贅述。“屬國過居延”句中的“居延”,是漢代的“屬國”,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漢代張掖郡有居延縣,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王維從長安至河西,不可能經過居延故城。此處無非是說,他所經之處曾是漢代屬國居延國之境。漢塞,是指漢長城。《漢書·霍去病傳》記載,霍去病破匈奴后,將其降者置于邊地五郡故塞之外,也就是秦漢長城之外。長城是漢、胡的邊界。詩中的漢塞,當指從新泉軍至涼州的一段漢長城,是王維西行涼州的必經之地。新泉軍屬河西節度使所轄八軍之一,位置在黃河烏蘭渡口的西北岸,與東岸烏蘭縣相對。從新泉軍至涼州應有驛道,當是王維必經之路。燕然是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漢代竇憲大破匈奴后,曾登此山刻石記功。班固曾撰《燕然山銘》,此石刻今已被發現。后世多以此典故來表達建功立業之愿望。王維到河西,顯然不會經過此地,詩中的“都護在燕然”無非是借古事來說今情。

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地名是“蕭關”。唐代蕭關有兩處,一是漢蕭關,在原州治所平高縣(今寧夏固原)東南30里。漢蕭關在唐時已廢棄,唐朝另設蕭關新城,亦即唐蕭關。蕭關新城位于原州治所(今寧夏固原)以北180里,在蔚如川(今清水河)東岸,由此關可達靈州(今寧夏吳忠市)。詩中說“蕭關逢侯騎”,那么,王維經過的蕭關,是唐蕭關還是漢蕭關呢?這個問題,涉及王維到河西的路線。根據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所考,唐代長安至涼州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條是經由岐、隴、秦、渭、蘭五州到達涼州,里程約2000里。另一條經由邠、涇、原、會四州到達涼州,路程約1800里。由于第二條線路在第一條的北邊,故稱第一條為南道,第二條為北道。漢蕭關在北路原州城東南30里處。從詩歌來看,王維所走的路線當為北道。因為詩中所寫的蕭關、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事物都不在南道。詩人所取之北道,亦即從長安城出發,向西北行進,經邠州、涇州后到達原州。在原州由西北方向出,經石門關、河池到達會州治所會寧縣(今甘肅靖遠縣),出會寧關,再沿黃河東岸北行,至烏蘭渡口過河。此段為黃河河曲,河水西流。烏蘭渡口常有渡船五十艘渡行人,是河曲最重要的渡口。烏蘭渡口對面即新泉軍。由此西行,經今騰格里沙漠南端至涼州(今甘肅武威)。王維取北道至涼州,所經之蕭關為漢蕭關,而非唐蕭關。

在弄清楚王維至河西節度使的路線之后,再來看《使至塞上》的寫作地點。很明顯,詩歌不會作于蕭關,因為漢蕭關,亦即原州城東南30里處,距離會州(今甘肅靖遠縣,在黃河東岸)尚有390里,不可能見到大漠孤煙和長河落日的景象。有人說,此詩當作于居延塞,詩人登居延塞眺望,所見的長河不是黃河,而是今額濟納河(古稱弱水),所見大漠則是浩瀚無際的巴丹吉林沙漠。按:弱水位于涼州西北數百里外,發源于祁連山,在甘州古城匯入張掖河。所以,這個說法是不可靠的。涼州古城瀕臨馬城河,流入騰格里沙漠中的休屠澤和白亭海。這條河流在涼州城的西北方向,但亦非詩人必經之地。因此,詩歌的寫作地點應是涼州。更進一步說,此詩是詩人到達涼州后的回憶之作。詩人的回憶由近至遠,從“屬國居延”的“漢塞”開始,到“大漠”,再到“長河”,最后是“蕭關”。因此,“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并非同時所見之景,而是兩種不同的時空景象。大漠孤煙,是詩人渡過黃河進入涼州境之后所見。長河落日,則是詩人在此前沿黃河東岸行進途中所見之景。之所以選擇此四處來寫,是因為這些地名和景象,既有歷史感又有現實感。“漢塞”和“蕭關”,屬漢代之事,具有深厚的歷史滄桑感。“大漠”和“長河”,既有雄渾氣象,又具有路途景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詩中的回憶與作者進入涼州的方向剛好相反。詩人從原州,亦即漢蕭關所在地,西行至會州,再沿黃河東岸行進180里,到烏蘭渡口,過河后到新泉軍,沿漢長城(也就是詩中的“漢塞”),經騰格里沙漠南端至涼州。由此可以說《使至塞上》是王維至河西的紀行詩。

詩中涉及的人事較為復雜。王維到河西之前,在朝廷任右拾遺。王維因得到宰相張九齡識拔,開元二十三年(735)離開隱居的嵩山至東都洛陽任職。開元二十五年(737),監察御史周子諒上告新任宰相牛仙客無才,被流配瀼州至藍田而死。張九齡因曾舉薦周子諒,受此牽連而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維亦曾得到張九齡賞識舉薦,同樣也受此事牽連而不得不離開京城。這里面,實際上涉及到黨爭問題。牛仙客、崔希逸、李林甫等人為一黨,張九齡等人為另一黨。牛仙客本為河西節度使,開元二十四年(736)秋改任朔方行軍大總管。同年十一月張九齡罷相,牛仙客入朝擔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牛仙客離任后,接任者正是崔希逸。唐朝官員離任,往往需要舉人自代。崔希逸接任河西節度使,應得到牛仙客的舉薦。因此,王維被迫到河西,很有點借刀殺人的意思。不過,崔希逸本人尚屬儒雅。他到河西之后,曾與吐蕃訂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之盟。《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崔希逸“發使與乞力徐殺白狗為盟,各去守備”。而且,后來王維還直接參與到崔希逸的家事當中。王維曾為崔希逸第十五女出家而作《贊佛文》,又為崔希逸夫人李氏父親亡后作《西方變畫贊》。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離開河西時,王維與他一同離開。這些事情表明,王維出使河西的過程非常復雜,但崔希逸對他是頗為賞識的。

詩中涉及的另外一件事是崔希逸破吐蕃事。有學者認為王維此詩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主要證據是《全唐文》收錄的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賊露布》,認為破吐蕃之戰事發生于王維到河西之后,故與王維到河西的起因是無關的。也就是說,王維并非奉朝廷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督查的。但經考證,此露布所載戰事,發生于天寶元年(742),在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根據兩《唐書》玄宗本紀及《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與吐蕃大戰,取得全面勝利,斬獲首級二千余。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離開河西轉任河南尹,為失信于吐蕃而常抑郁痛苦,不久去世。王維此詩顯然與此事有關,共有兩處:其一是尾聯“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漢竇憲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勒碑記功。王維用此典,是稱頌崔希逸同竇憲一樣,大破吐蕃建功立業。這一聯很直接也很好理解。其二是頸聯中的首句“大漠孤煙直”。初看此句,不過是寫景而已。但細讀之下則發現并非如此簡單。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記載:“每晨及夜平安,舉火一;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也就是說,孤煙不僅僅是所見之景,在這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軍事信號,孤煙即報平安。有詩為證,如杜甫《夕烽》“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全唐詩》卷二二五);劉禹錫《令狐相公自太原屢示新詩,因以酬寄》“萬里胡天無警急,一籠烽火報平安”(《全唐詩》卷三六);劉言史《賦蕃子牧馬》“磧凈山高見極邊,孤烽引上一條煙”(《全唐詩》卷四六八)。故此句的真實含義是藉平安火來委婉地歌頌守邊將士。王維此詩贊頌崔希逸是很明顯的。

但王維到河西,是否以監察御史身份前去監督軍事呢?有學者根據《使至塞上》中的“使”字,以及《出塞作》中的自注“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認為王維是奉朝廷之命監察河西節度使。但事實上,王維是在崔希逸幕中擔任節度判官。唐代以監察御史分使諸軍以督查,是常有之事,也是監察御史的職責所在。但奉使監察而被留置幕中擔任幕職的,卻既無先例,亦無后例。王維在河西所作《雙黃鵠歌送別》和《涼州賽神》二詩自注“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明確說他在河西節度使幕府中擔任節度判官。據《通典》卷三二“職官十四”所載,節度大使所置僚佐,長史、司馬等是官名,副大使、副使、判官乃為使職。節度判官二人,分判倉、兵、騎、胄四曹事。又《通典》卷一九“職官一”說判官等“皆是詔除,而非正命”。“非正命”,意思是指判官非官名,而是使職。這就是《文苑英華》所載《使至塞上》首句“銜命辭天闕”的來源,即是說擔任河西節度使判官是朝廷“詔除”的意思。王維詔除河西節度使判官,所帶憲銜為“監察御史”。這個憲銜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由于節度判官是使職,無品級,憲銜即其所享俸祿的依據。《舊唐書》卷四三說“鎮軍司馬、判官俸祿,同京官”,則王維在河西的俸祿,與其他在京城擔任監察御史者是一樣的。第二,憲銜還能起到官職遷轉的作用。《舊唐書》卷十三《德宗紀》載貞元九年(793)十二月,制:“今后使府判官、副使、行軍已下,使罷后,如是檢校、試五品以上官,不合集于吏部選,任準罷使郎官、御史例,冬季奏聞。”這就說明,幕職所帶憲銜和京銜,與職務遷轉密切相關。王維離開河西后,轉任殿中侍御史,當與此前所帶“監察御史”的憲銜有一定關系。第三,軍中帶憲銜者,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可以參與地方案件的審理。《舊唐書》卷十八下載宣宗大中四年(850)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謩奏:“諸道州府百姓詣臺訴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請于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意思是說,帶“監察御史”憲銜的使府判官,有資格和權力參辦地方案件。所以,王維《使至塞上》之“使”,并非奉朝廷使命去勘核崔希逸破吐蕃之事,而是由朝廷詔授,至河西節度使擔任判官,并按當時制度授予“監察御史”的憲銜。

若進一步推究,此詩尚能引起以下一些思考。

其一,王維的返程路線。王維至河西走的是北道,那么,他在開元二十六年(738)離開河西返回京城時走的是哪一條道呢?前文已述,北道要比南道少200里。但是南道相對來講更平坦易行,所經之地亦較繁華,驛站也較多。從王維作于本年的詩歌來看,他同崔希逸一同返京所走的應是南道,也就是從涼州出發,經蘭、渭、秦、隴、岐五州而至京城。此線最難行之處是隴坻,其關隘有三,即在隴、秦二州相鄰處的大震關、安戎關和安夷關。這些關隘是重要軍事據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也是邊塞詩描寫的對象。王維返程途中所作詩歌,如《隴西行》《隴頭吟》《老將行》等,應是采用古題樂府“賦題”的方法,敘述路途中的所思所感。其中不乏回憶之作,如《隴西行》:“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而《隴頭吟》中的“關西老將”和《老將行》中的“老將”,極可能表達的是對崔希逸的同情。因為崔希逸大破吐蕃之后,按理應是建立了莫大功勛,但實際上第二年他從河西節度使調至河南尹,與詩中所寫“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及“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正好相應。當然,這些感嘆的含義是豐富的,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己的哀嘆,甚或是對張九齡罷相左遷荊州的傷感。

其二,王維至河西引致的創作變化。王維至河西以后的創作,現存作品不多。其中詩歌僅《使至塞上》《出塞作》《涼州郊外游望》《涼州賽神》《雙黃鵠歌送別》《從軍行》《隴西行》《隴頭吟》幾首。但是,這些詩歌與他之前任職右拾遺及隱居嵩山時所寫有很大不同。這些詩作于邊塞,既有與軍情密切相關的作品,也有描寫邊地風俗人情之作。可以說,河西之行改變了王維的詩歌風格。這是就其個人而言的。如果就整個唐詩史來看,張九齡荊州之貶,不僅是唐代政治的分水嶺,而且也是詩歌史的分水嶺。王維走河西,是因曾得張九齡識拔。張九齡貶荊州,此前得其賞擢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同時被貶。例如,王維之外還有王昌齡等人。所以,可以說王維河西之行帶來的詩風變化,只是張九齡荊州之貶事件引致詩歌變化的一個個案。實際上,張九齡、王昌齡、王維等人的詩風都受此影響而發生改變。

其三,王維詩歌的“盛唐正宗”地位問題。此問題錢志熙先生已作出深入的闡述。錢先生通過比較王維與同時代李、杜、高、岑等人的詩歌,認為王詩是盛唐正宗。其特點是王維自己所說的“彌工建安體”與“盛得江左風”。錢先生特別指出王詩上溯魏晉的一個最大的表現是化駢儷為散行,所舉的例子就包括王維河西之行所作的一些詩歌。從體裁上來講,《使至塞上》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此詩實際上是一首紀行詩,以移步換景的方式敘事。從這個角度來講,《使至塞上》也是王維“彌工建安體”的一首典型作品。

最后說一下王維的戰爭觀念問題。唐玄宗在開元末“窮兵黷武”,特別是崔希逸破吐蕃,屬于毀壞盟誓、背信棄義的行為。王維去河西之前,不可能不知此事。但他在《使至塞上》中表露出來的對守邊將士的稱頌,是否表明他認同此次軍事行動呢?答案應是否定的。實際上,王維內心極其復雜,之所以稱頌邊將是因為他畢竟要在此幕中任職。從他之前學佛及嵩山隱居等行為,可以推測他是贊同和平守邊策略的。這個想法,也體現在他再三同情崔希逸的詩歌中。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于“使至塞上體裁是什么”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1273.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熱門名句

朝代詩人

熱門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拜城县| 红桥区| 隆子县| 临城县| 县级市| 绵阳市| 灌云县| 桐乡市| 礼泉县| 保亭| 郑州市| 白沙| 太白县| 竹溪县| 八宿县| 西和县| 樟树市| 盐源县| 禹州市| 镇康县| 塔城市| 郁南县| 徐州市| 阳谷县| 巫溪县| 威信县| 榆林市| 凤山县| 通化市| 崇明县| 航空| 泾川县| 留坝县| 兴义市| 纳雍县| 准格尔旗| 德保县| 孝昌县| 张家界市|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