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四句簡單(《清明》古詩翻譯與注釋)
-
?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四句簡單
網上有關“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四句簡單”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清明》古詩翻譯與注釋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四句簡單如下 :
1、《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翻譯: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2、《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翻譯:洛陽龍門的一夕雨近晚漸漸歇止了,春天的節氣來臨,使汝穴不斷生風。官路上只聞得數聲鳥啼,令四周更顯靜肅,在塌毀的墻垣縫隙中,幾朵野花盛放,妝點著此處的空寂。如今想要去仕宦為官,卻慚愧才能不及當時的同輩俊秀。只好歸隱,效法江湖上無拘無束的老漁翁。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見,只有抱著惆悵的心情,徘徊在洛陽城東。
3、《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翻譯: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飾比較強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這句實際是說芳草非常美。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
到了清明的時候,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大臣們無事,以蹴鞠為戲。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游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稱“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斗雞。個人以為前一說準確。
路上駿馬亂叫。紅叱撥:唐天寶中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泛指駿馬。綠楊叢里,秋千上下飛舞。畫秋千:裝飾美麗的秋千。游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韋莊是晚唐時人,當時社會的動蕩。這和昔年相似的風光,引起心頭的隱隱快樂。
《清明》古詩翻譯與注釋
關于清明的古詩有《清明》、《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郊行即事》、《臨安春雨初霽》、《長安清明》等。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宋·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
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
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
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譯文: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又是一年清明節。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親人所處之地與這里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
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3、《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4、《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5、《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譯文: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閑來無事以蹴鞠為樂。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游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并無不同。
《清明》這首詩內容是什么?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下面我為大家帶來杜牧的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清明》,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注釋:
1、清明:節氣名,在陽歷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詩《樊川詩集》及《別集》、《全唐詩》均未收。最早見于謝枋得編《千家詩
》,明代的謝榛認為是杜牧所作。
2、行人: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3、欲:幾乎要,簡直要。
4、斷魂:比喻感傷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5、借問:請問。
6、酒家:酒店。
7、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后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產酒著名的地方。
作品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詩匯總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于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盡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后人來祭拜呢。(因為他們的后人在戰亂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譯文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出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游玩勝地。穿過蓊蓊郁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途中寒食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譯文
小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一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你。
古詩清明意思解釋正解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時杜牧為池州刺史。關于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歷來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或說在山西汾陽,或說在湖北黃州,或說在江蘇南京(金陵),亦有以為詩人虛擬者。然而,諸說之中,以池州說最為可信。池州貴池西郊,有杏花村。
據方志記載,唐會昌間,有黃公名廣潤者,在此釀酒出售。店內有井,水似甘泉,人稱“黃公廣潤玉泉”。而杜牧會昌年間,恰有出守池州的經歷,借本地風光,組織成詩,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清明
古詩清明意思解釋如下:
一、《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解析
《清明》古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意思是:在江南的清明時節,總是細雨紛紛,飄飄灑灑,在路上疲于奔波的行人一個個都情緒低落,神魂散亂。詢問當地人哪里有酒家,牧童抬起手遠遠地的指向杏花村。
三、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首古詩全詩意境凄冷,詩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兩句本來是表達了詩人孤身行路,觸景傷懷的情緒,后兩句卻話鋒一轉,境界忽然明朗,給人以美的享受。
?清明節的詩句(四言絕句)
1、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邢恕:隨州“荊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遠山猶帶雪,高柳已藏煙。”
3、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白居易: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5、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6、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7、王禹偁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氣的古詩
清明節氣的古詩有《臨安春雨初霽》、《清明》、《寒食野望吟》、《寒食上冢》、《途中寒食》等。
1、《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2、《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清明時節,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3、《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淹暗的高大樹木下,的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棠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的生死離別的地方啊。亡者在淹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里回去了。
4、《寒食上冢》
宋代·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譯文:筆直的小路是何等的細呀!簡陋的破橋連扶處都沒有。青楓林外的遠山顯得很淡,麥田邊的破屋是何等孤獨。去歲的草根今年又長出草來了,通往荒冢的小路是今年新踩出來的,去歲還沒有。梨花從清明開始開放,在這個美好季節只有我一個人獨自愁苦。
5、《途中寒食》
唐代·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在被放逐的道路上碰到了寒食節,眼看今年的春天將要在愁苦中過去了。可憐我在長江邊回首北望,卻看不到在洛陽的親朋故舊。箸望著北極星,我思念君王,而自身卻將被放逐到遙遠的南海之濱。啊!我思念著北方的故園,那的柳條還剛剛抽綠呢!
清明節的古詩100首4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翻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便向路旁借問一聲賣酒的人家在哪里恰巧有個牧牛童子,伸手遠遠地一指,分明是前面的杏花村。
2、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唐)白居易《清明夜》
翻譯:清明夜晚清風習習月色朦朧,青石的臺階,紅色的欄桿這里是刺史的府宅。獨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聽著遠處弦管樂聲默默欣賞著院中盛開的花。
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寒食》
翻譯: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點蠟燭的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4、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唐)孟云卿《寒食》
翻譯: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開的時節,一片如煙似霧,而我獨自遠在他鄉,偏又遇上了寒食節,內心感到無限的悲凄。貧窮的生活經常三餐不濟,不見爐灶煙火,正好不必為了明天的斷炊習俗,去紀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5、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唐)李建勛《清明日》
翻譯:別人都去踏青,都去欣賞清明節的景色,而我卻躺在家里睡大覺。沒有朋友來拜訪,只有楊花像是老相識,時不時飄到床前。
6、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翻譯: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7、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閭門即事》
翻譯:耕作的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田地無人耕種一片荒蕪。清明時節,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8、惻惻輕寒剪剪風,杏花飄雪小桃紅。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細雨中。——(唐)韓偓《寒食夜》
翻譯: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9、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寒食》
翻譯: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點蠟燭的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10、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閭門即事》
翻譯:耕作的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田地無人耕種一片荒蕪。清明時節,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關于“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四句簡單”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2209.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熱門名句
-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 行坐深閨里懶更妝梳,自知新來憔悴
- 問弄雪飄枝,無雙亭上,何日重游
-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 晨興好擁向陽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