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詩的知識有哪些(古詩文學常識是什么意思)
-
?
關于現代詩的知識有哪些
網上有關“關于現代詩的知識有哪些”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古詩文學常識是什么意思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關于現代詩的知識有哪些如下:
現代詩,是一種具有揮斥古今的時代特征的文學形式。它的誕生,是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學變革,它的出現,構建了新的文學語言,表達了當代生活的種種經歷,也成就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和詩作。本文旨在總結現代詩發展的知識,以及現代詩的重要性。
1、現代詩發展的歷史
現代詩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第一次真正的現代詩出現于1790年的英國,當時的現代詩是20紀文藝復興期間的新典主義詩學的發展。20世紀初期,美國、法國和德國也曾衍生出這種新古典詩學,由此演變成現代詩
2、現代詩的形式
現代詩的形式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現代詩由四種不同的形式組成這些形式是:現代主義、浪漫主義、廓清主義和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意識,它融合了古典主義和現代思想,其形式也更加靈活: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是柔情
幻想和熱情它可以表達對宇宙的熱情和精神意義:廓清主義詩歌則以簡潔、節制和實況描寫為特點,有深刻的意義:而象征主義詩歌則把抽象的想法和象征化的語言結合,以此來敘述內心的想法。
3、現代詩的重要性
現代詩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的發展對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的出現也構建了新的文學語言,全面的表達了當代生活的種種經歷,也為許多偉大的詩人和詩作賦予了時代的氣息。
現代詩讓文學更加動態,讓讀者了解藝術的新變化,讓文學豐富多彩,讓記錄歷史的方式更加生動有趣
4、結論
現代詩是一種具有揮斥古今的時代特征的文學形式,它的發展對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融合了古典主義和現代思想,具有自己特有的形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豐富了文學的內容,為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引領著文學時代的發展前進。
現代詩以其獨特而強大的語言能力,把抽象的想法和人文精神傳達出來,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們啟發著新的思想和思維,打開了人們視野的新天地。
古詩文學常識是什么意思
1、詩歌的特點: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著的一種文體,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其主要特點是:①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詩歌有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從感情上打動讀者。③詩歌的語言凝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④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中國的舊體詩、詞、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詩歌的分類: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詩歌可分為若干類別。按國別分,可分為中國詩歌和外國詩歌;中國詩歌按時代分,可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中國古代.詩歌按體例分,分為詩、詞、曲;中國古代的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l字以上);元曲可分為小令和套數(又叫套曲);新詩又可分為自由詩和用舊形式寫成的新詩。
3、古代詩歌與新詩:古代詩歌是泛指古代文學長河中用文言寫成的韻文,即這一歷史時期的詩、詞、曲。新詩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以后出現的詩歌。
高中詩歌鑒賞知識點
1.詩歌文學常識是什么
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一、詩歌常識 (一)古詩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和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
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和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于初唐。
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和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
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
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二、中國古代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
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
宋代詞壇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國古代。
2.古詩文學常識
詩圣: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女詞人: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豪放派領袖:蘇軾“夜來幽夢忽還鄉”《江城子》
婉約派泰斗: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
南唐后主: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
摩詰先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愛國詩人:陸游“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邊塞詩人: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逢入京使》
3.古詩文學常識
①思念使詩人嘆故鄉明月;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②思念使女詞人瘦過黃花;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③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淚千行;蘇軾;“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④思念使摩詰先生每逢佳節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思念使邊塞詩人老態龍鐘望故園;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⑥思念使愛國詩人鐵馬冰河入夢;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古詩文學常識, 例如:詩仙是 詩圣是
詩仙 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骨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杰 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詩狂 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圣 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詩囚 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 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 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五言長城 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 言長城”。
詩鬼 李賀的詩善于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杜紫薇 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溫八叉 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鄭鷓鴣 鄭谷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崔鴛鴦 崔玨,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5.文學常識是指什么
文學常識顧名思義就是指關于文學方面的一些常識。
文學常識的范圍
1.作家作品。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代當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流派、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
2.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
3.文體知識與類別。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
4.有關作品內容的知識。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安排、環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
6.古詩的基本常識是什么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
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
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
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7.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簡介 〖題目〗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
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于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評價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鐘嶸《詩品》 “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胡應麟《詩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
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全文和譯文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你與我兩人相距千萬里遠,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那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蕩的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園中蔥蔥的高柳. 在樓上那位儀態優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歌 *** (*漢時倡家女和后世所謂青樓女子是不一樣的), 而今成了喜歡在外游蕩的游俠妻子. 在外游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里,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譯文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
高中詩歌鑒賞知識點
意象可以分為景、物、事、人等四大類。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托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下面是我為家推薦的高中詩歌鑒賞知識點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閱。
意象
一、物象與意象的區別:物象是指客觀事物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如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客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態存在著。物象一旦進入詩歌,打上詩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這種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對客觀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二、意象的類別:從內容上分,意象可以分為景、物、事、人等四大類。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托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
三、意象的特點1、含蓄性
歌德曾說:?最直露的中國詩歌,與西方的詩歌相比,也是含蓄的。 含蓄?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重要范疇,這種美最忌直露,主張將作者情感的表達包含在作品所創造的意象和意境之中,啟發聯想,引人遙思,耐人回味。這就要求我們在敏銳地捕捉到意象之后,借助想象,再現畫面,解讀物語。
2、確定性
意象的確定性是指詩歌的物象常常有固定的含義,表達詩人某種固定的情感和志趣。而這些物象與人的情感總有某種關聯,在不同詩人的筆端,那些特定的物象都可能表達相同的情感和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鑒賞時把握關聯,識記意象。
把握關聯 識記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托雁寄鄉思。杜鵑鷓鴣啼凄凄,梧桐葉落透悲意。落花流水傳愁緒,別時長亭柳依依。烏鴉燕子系興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3、豐富性不同的詩人因為個人性情和際遇的不同,對同樣的意象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寫心靈時力求?意?與?象?,?我?與?物?的完美結合。其實,哪怕是同一位詩人,境遇不同,對同一對象也有不同的感觸。這就要求我們在鑒賞古詩意象時須立足文本,有所甄別,切忌先入為主,生搬硬套。立足文本 有所甄別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 游《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四、常見意象的主要類型1、象征式意象
借助具體事物,表現特定意義
菊花 因秋天開放,飲露凌霜,被賦予清高、堅貞、頑強、高潔等象征意義。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 原《離騷》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元 稹《菊花》寧可梢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
梅花 因冬季開花,傲雪斗霜,被賦予不懼挫折、剛強傲岸、玉潔冰清、不媚世俗等象征意義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陳 亮《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 游《詠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詠梅》
青松 因高大挺拔,四季長青,被賦予頑強、傲岸、正直、不屈等象征意義。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 楨《贈從弟》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李 白《贈韋侍御黃裳》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陳 毅《詠青松》
夕陽 因業已垂暮,即將落山,被賦予人生短暫、光陰易逝或失意消沉等象征意義。
西風 因猛烈寒冷,摧殘萬物,被賦予萬物凋零、衰敗落寞或游子思歸等象征意義。
黃葉 因盛期已過,凋落在即,被賦予衰敗凋零、美人遲暮、新陳代謝等象征意義。
鴛鴦 因雌雄相守,雙棲又宿,被賦予相親相愛、愛情甜蜜的象征意義。
鳴蟬 因餐風飲露,居高聲遠,被賦予品行高潔、清高絕俗的象征意義。
冰雪 因冰清玉潔,晶瑩剔透,被賦予心志忠貞,品格高尚的象征意義。
牡丹 因生在名園,雍容華貴,被賦予富貴榮達、浮華庸俗的象征意義。
朝露 因緣寒而生,遇暖即消,被賦予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象征意義。
2、物語式意象
根據景物特征,寄寓抽象意義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
根據景物特征,寄寓抽象意義
水:因為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常被用來比喻時間流逝。?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因為剪切不斷,滔滔不絕,常被用來比喻不盡愁思。?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清澈明亮,深沉靈動,常被用來比喻美人眼睛。?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草:可能比喻生命力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可能比喻離愁別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可能比喻思念綿長,?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可能比喻荒涼衰敗,?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可能比喻盛衰無常,?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燕:因系遷徙候鳥,故有?羈旅漂泊?寓意。?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 因為秋去春來,故有?春光美好?寓意。?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因為雙宿雙飛,故有?愛情甜蜜?寓意。?花開望遠行?東風草堂飛燕子? 因為眷戀舊巢,故有?物是人非?寓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杜鵑:因相傳系杜宇泣血而化,故有?凄涼哀傷?寓意;又因叫聲似?不如歸去?,故有?游子思鄉?脫俗歸隱?等寓意。
鷓鴣:因為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故有?旅途艱險?愁苦傷感?等寓意。
鴻雁:因系候鳥,故有?思鄉懷遠?或?羈旅情愁?等寓意;且因鴻雁傳書之典,故常以代家書;又因飛得高遠,故常比喻志向遠大。
沙鷗:因棲息江湖間,故有?漂泊無定?渺小無助?孤獨寂寞?等寓意。
浮云:因為隨風動飛、飄忽不定,常被用來比喻四海漂泊、居無定所的游子。
柳絮:因為數量眾多、紛飛無盡,常被用來比喻愁思綿綿。
殘燈:因為獨守愁人,徹夜無眠,故有孤獨寂寞、凄冷愁苦的寓意。
芭蕉:因為南方有《雨打芭蕉》之絲竹樂,故有孤獨悲涼、憂愁凄惻的寓意。3、諧音式意象
諧音雙關 是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民歌的傳統表現方式,巧以語音作橋梁,借用甲字的形式表達乙字的語義,以此委婉含蓄而又風趣幽默地表達某種微妙的感情,是其基本特征。
?柳?諧?留?音,因具有?留戀惜別?的寓意?晴?諧?情?音,因具有?癡情癡心?的寓意?蓮?諧?憐?音,因具有?戀情愛意?的寓意?亭?諧?停?音,因具有?惜別難舍?的寓意?琴?諧?情?音,因具有?情意諧和?的寓意?笛?諧?啼?音,因具有?悲戚傷感?的寓意?絲?諧?思?音,因具有?思緒綿長?的寓意?梅?諧?媒?音,因具有?少女懷春?的寓意?杯?諧?悲?音,因具有?傷感惆悵?的寓意?藕?諧?偶?音,因具有?愛情婚姻?的寓意?杏?諧?幸?音,因具有?運途僥幸?的寓意?芯?諧?心?音,因具有?心思情感?的寓意
4、借代式意象
桑梓:故鄉。?唯桑與梓,必恭敬止?。絲竹:音樂。民間弦樂器、管樂器合稱。汗青:史籍。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竹簡。娥眉:美女。蠶蛾觸須細長而彎,喻眉。南冠:有節操的囚徒。春秋時楚人之冠。請纓:請求為國效力。漢將軍終軍請以長纓活捉南越王。擊楫:立志收復失地報效國家。須眉:男子。胡須和眉毛。巾幗:婦女。原指婦女的頭巾。三尺:法律或寶劍。軒轅:中華民族或祖國。寸管:毛筆。折桂:科舉及第。懷桔:愛親孝親。陸績見袁術時藏桔。懷沙:懷抱石頭自沉。系屈原絕命詞。采薇:隱居不仕。宮闕:帝王權位。詠絮:女子有文才。用謝道韞事。南朝舊夢:繁華往事。關山月?曲調名,多寫征戍離別之情。梅花落?曲調名。寫由梅花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冷落之情。霓裳羽衣曲?傳為唐玄宗所編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升平的景象。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傳為南朝后主所制樂曲,為綺靡之音。楊柳曲?即樂府曲調?楊柳枝?、?折楊柳?,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
五、賞析意象的思路(1)找出意象;(2)分析意象的基本特點;(3)分析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產生的藝術效果。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晏幾道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注釋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取次:隨便,任意。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答案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烏衣巷 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2)事實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謝堂前?的老燕如今飛人尋常百姓家的,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賞析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為通往市內烏衣巷必經之路。橋巷相鄰,且東晉時,烏衣巷為高門士族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居于此。以朱雀橋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且可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
賞析 ?野草花?給給人以荒僻之感,而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如今已經荒涼冷落。?夕陽斜?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賞析 過去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燕子,如今棲息在尋常百姓之家。燕子歷史的見證人,見證了房子的主人的變化,見證了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衰敗。對比中隱含著作者對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答案: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荒涼冷落衰敗的景象。
答案:目的在于喚起讀者的想象,暗寫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滄桑的感慨。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 全詩寫詩人路過蘇州楓橋停船過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天色變得漆黑,烏鴉驚叫起來。霜華滿地,寒氣襲人。描寫詩人在船艙里的所見所聞所感。
賞析 江邊颯颯的楓林,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凄涼難耐。?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
賞析 寒山寺的半夜鐘敲響,飛進船艙,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盡在不言中。
(1)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景物:月落、鳥啼、霜滿天、 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鐘聲,
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答案寫出羈旅者孤單寂寞、愁緒滿懷的情感。
4.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白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
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現代詩詳細資料大全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現代詩 外文名 :Modernist poetry 創作年代 :20世紀初至今 中國代表人物 :徐志摩、北島、顧城、海子等 外國代表人物 :普希金、歌德、雪萊、泰戈爾 特點,分類,鑒賞入手,綜述,語言,形象內容,情感,藝術特色,分行要求,鑒賞方法,抓詩眼,析意象,明虛實,推敲手法,知人論世,流派,新月派,九葉派,朦朧派,現代詩代表詩人,泰戈爾體詩歌,韻腳詩派,簡文派, 特點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分類 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韻腳詩等。 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抒情詩 按長短分:微詩、小詩、短詩、長詩 按照表達方式劃分 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敘事詩 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 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中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代表詩作: 抒情詩 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 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按照語言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劃 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格律詩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以及格律體新詩四言體,六言體,八言體。以后還可能又更多現代新詩也具有格律規則。 自由詩 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中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散文詩 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 ,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僅供參考的《憶錦蘭珊》。 韻腳詩 韻腳詩屬于文學體裁的一種,顧名思義,泛指詩的結尾須押韻,不論格律和音步 ,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于一種新型詩體,韻式體新詩,規律押韻但音步(節奏)不對稱的新詩。以汪國真最為代表性。目前傳承這種詩體的有丁翔(北方浪人) ,丘勒,申洪洲等等。在理論方面 曉曲 和孫逐明等人組建的格律體新詩研究會對現代格律詩和韻腳詩的理論做出了詳細研究闡釋。 中國現代詩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1、中國現代詩歌: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2、中國當代詩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鑒賞入手 綜述 詩歌的藝術概括力很強,鑒賞時要從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入手,把握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品味詩歌抒發的情感,分析詩歌的各種藝術表現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詩歌塑造的藝術形象,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具體來說,鑒賞現代詩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語言 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詩歌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因為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情感的傳達,都要借助語言。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使詩歌語言形成了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特點。相對而言,現代詩用白話寫成,且較少用典,字面上較舊體詩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確評價一首詩,還是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并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形象內容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和抒發感情的。鑒賞詩歌必須準確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都通過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抒發感情;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的想像;有些詩,既描繪具體形象,又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詩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較多,鑒賞時應該對眾多的單個形象進行組合想像,構建整體形象;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不是實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內涵,把握這類作品的形象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結合時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過想像、聯想挖掘形象的內涵。總之,理解詩歌的形象應立足于深層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望文生義,浮于表面。 情感 詩歌一般都會抒情言志,鑒賞時必須深切體會詩歌的感情內涵。具體地講,就是要從詩歌的形象、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有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比喻、象征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開聯想和想像,準確把握詩歌形象的內涵,以便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詩歌總要反映一定的時代生活,理解詩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時代特征。同一題材的作品,由于詩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經歷、所處時代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歌的感情還要顧及詩歌的類別、風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在感情表達上就有區別,豪放派詞和婉約派詞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藝術特色 詩歌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構思和表現手法。鑒賞詩歌時要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段與藝術技巧,如擬人、比喻、借代、夸張、對比、象征,以及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襯托、托物言志等。 分行要求 1、句意表達已完成。 2、可獨立存在的意象。 3、足夠展現某種語氣勢態。 4、特殊和特定時間、人物或事件的交待完畢與完結。 5、作者重點強調的一個特別辭匯。 分行同時承擔著詩語的使命,無限制的強行撕開語法的分行和無端制造非必要性的詩行的作法不應是一個作家或詩人所采取的,否則,詩歌則成了真正無益也無意義的笑話。 (——本節內容來源于黃沙先生的文學理論《詩剖面》) 鑒賞方法 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字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定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明虛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詩人不可能把它們全部寫到詩作中去。因此,詩人往往用“實”表現“虛”,或用“虛”表現“實”。虛實相生,相互映襯,是詩歌創作的一條藝術規律。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詩歌如果只寫“虛”,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味;如果只寫“實”,則會顯得死寂而缺乏生氣。 推敲手法 詩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顯現個人的心緒;另一種是詩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氣氛的方法,如借助比興、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達意。 知人論世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句話是說,欲解其詩,必知其人,必論作者所處的時代。 流派 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出現最重要的詩歌流派有: 20世紀初至1920年代:嘗試派、文學研究會(人生派)、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派、新格律詩派(新月派)、中國早期象征詩派 19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群、七月派、漢園三詩人 1940年代:中國新詩流派、九葉詩派 195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新現代主義(現代派詩群)、藍星詩群(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群(創世紀詩社) 1970年代:朦朧派(今天派)、白洋淀詩群、中國新現實主義 1980年代:新邊塞詩派、大學生詩派、第三代詩群(新生代詩群、新世代)、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詩派、圓明園詩派、撒嬌派、他們詩群、丑石詩群、非非主義(紅色寫作)、神性寫作、新鄉土詩派、知識分子寫作詩群 1990年代:網路詩歌(網路詩人)、民間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中間代、信息主義、70后詩人 21世紀初: 窗詩派、泰戈爾體詩歌、靈性詩歌、新江西詩派、80后詩人、邊緣詩派、春草派詩歌、90后詩人、素顏派詩人、流螢詩派、新傳統派、簡文詩派 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 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于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感的畫面。建筑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樣。 九葉派 九葉派特點之一:注重現實。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并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后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九葉派則是20世紀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20世紀80年代出版有他們9人的詩歌合集《九葉集》,“九葉派”由此得名。他們大都是校園詩人出身,從戰亂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視詩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獨特體驗;他們深受西 方現代主義詩歌的陶冶,力求突破傳統的主觀抒情的方式,追求現 實性、象征性與哲理性的結合,探索詩歌表達的“戲劇性”(主要指詩歌的情思展開以及語言表現都要有矛盾張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讓詩歌更深入表現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內心生活的復雜性。文學史通常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求很有價值,擁有一批藝術水準較高的詩人詩作,對新詩的表達方式以及詩學觀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朧派 朦朧詩派: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多多、芒克、嚴力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于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以朦朧詩為主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末“思想解凍”后逐漸進入 時期,其標志便是1979年3月號《詩刊》上北島短詩《回答》的發表,隨著《回答》一詩的發表,“朦朧詩”開始由地下狀態進入公開狀態,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占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志,推出了一批優秀詩人的作品,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嚴力等,并且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 這類詩歌在創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得詩歌的文學意義充滿多樣性和不明確性,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朦朧詩。朦朧詩人們在反思和對自我價值的探尋之后,終于找到了自己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位置,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就是為后人提供歷史的見證,因此,“提供歷史的見證”也就成了“朦朧詩”的最終主題。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這也是朦朧詩派一詞的來源之一,又因為相當一部分朦朧詩人都在《今天》上發表過作品,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朦朧派被陸續出現的新詩潮流派取代,從1984年開始,中國新詩潮詩歌運動進入“后朦朧派”發展階段。 現代詩代表詩人 朦朧詩代表詩人:食指、北島、顧城、楊煉、多多、舒婷、 芒克、江河、梁小斌、嚴力、王小妮 第三代代表詩人:韓東、于堅、楊黎、何小竹、于小韋、海子、李亞偉、默默 知識分子寫作代表詩人:王家新、西川、歐陽江河、臧棣、翟永明、柏樺 中間代代表詩人:伊沙、陳先發、余怒、趙麗華、楊鍵 70后代表詩人:豎、尹麗川、唐煜然、魔頭貝貝、沈浩波、周公度、蘆哲峰、烏青 80后代表詩人:春樹、巫女琴絲、水晶珠鏈、鬼鬼 90后代表詩人:邊瓊、高璨、蓑依、林成武、肖子洛 泰戈爾體詩歌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現代詩體,被文學界稱為“泰戈爾體詩歌”,其誕生的標志是中國詩人歐發偉創作的《紅樓遺夢》(“Red Mansions”),最顯著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飛鳥集》。“ 泰戈爾體詩歌”受到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和意象派的啟發和影響,同時吸收了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歌風格,并將中國古典詩詞的元素熔于一爐,使詩歌整體散發出一種古典和現代的氣息。 韻腳詩派 韻腳詩隸屬于駕馭在現代詩歌之上的新詩體,在尊重現代詩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內涵是開放的,三、意象經營重于修辭”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項步驟,那就是詩的結尾均須規律性押韻,使中國現代詩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時,又繼承古體詩歌韻律流傳千年的寶貴血脈,倡導詩人要表達經過加工的具有鮮明節奏的非自然語言,更加強調追求真情實感和韻腳的規范形式,為詩歌的創作和發揮制定一項行之有效的標準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現代詩歌自由散漫和無章法可循的口語化寫作,讓詩歌創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從而使現代詩歌的創作更加規范地發展和成長,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態堅忍不拔地在文學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韻式體新詩,規律押韻但音步(節奏)不對稱的新詩。以汪國真最為代表性。目前傳承發揚這種詩體的有丘勒,于翔(北方浪人) ,申洪洲等等。在理論方面 曉曲和孫逐明等人組建的格律體新詩研究會對現代格律詩和韻腳詩的理論做出了詳細研究闡釋。,它不僅包容了人們對于古典詩歌的音樂韻律之美的追求,同時兼并現代詩歌的創作手法,使古典詩韻與現代詩歌完美融合而并駕齊驅,為詩歌的古今聯系以及今后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簡文派 簡文詩派最早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末到2015年才逐漸成型,是一種新型的網路詩歌文體。 簡文派承襲新月派的音樂美、繪畫美思想,主要講究行文簡短精湛,詩歌注重口語化的表達,神韻自然,因此這一類詩詞也叫“口語詩“。早期的代表性文學作品有《觀水滸有感》、《引力波之歌》,其代表人物有飛莫魚然、沈鵬等。與朦朧詩相同的是,作為一種新型的創作群體,簡文詩和“朦朧詩”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因此不被外界人士所知曉,至今也不曾引起國際社會任何的論爭,好似潛移默化中默默改變和影響著人們,卻不想被人們所知曉。 簡文體的出現,對于現代詩壇的發展建設,起到進一步的促進作用。關于“關于現代詩的知識有哪些”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