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什么意思(安得廣廈千萬間全詩)
-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什么意思
網上有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什么意思”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安得廣廈千萬間全詩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
2、注釋:
①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②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3、出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廣廈千萬間全詩
意思: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
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一、出自盛唐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cháng)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wéi)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qǐng)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sāng)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意義是什么?
“安得廣廈千萬間”全詩如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
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賞析
前五句為第一層,寫天氣、環境的惡劣。寒冷的深秋,北風掀破了自家簡陋的茅屋頂,并把茅草撒向天空。冷天遇上屋破,真是不幸。作者卻又細致地描寫那茅草在天空中飛飄的情景,幽默中表現了他的無奈。他昂首關注著那茅草的去向,打算待它落下來的時候再撿回來,為下面的情節埋下伏筆。
第六到第十句為第二層,寫茅草被搶。這節描寫很有趣,實際是作者暮年的自我嘲諷。他走到池塘邊想撿回落下來的茅草,可偏偏有幾個小孩子與他作對,搶了他的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作者年老,當然追不上他們,喊他們又裝聽不見,只好拄著拐杖搖頭嘆息。
從第十一到第十八句是第三層,寫生活慘狀。風停了,天黑了,卻又下起雨來——真是屋漏偏遭連陰雨,沒處去,沒處躲,其慘狀可想而知。這一節中作者捎帶敘述了自己近年來的生活狀況:破被子蓋了多年,冬天冷得像鐵;自從戰亂開始就擔驚受怕,東躲西藏,沒有睡過好覺;現在屋子里雨腳如麻,又冷又濕又黑,孩子也跟著遭罪!
從第十九句到結尾是第四層,這一曾全是議論。作者以己推人,心憂天下,想到寒士,同情人民,使詩歌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升華了主題。其中“安得……歡顏”一句既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的控訴。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批寒士俱歡顏是哪篇課文的
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意義是什么?——答:“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作品概述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作品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詞句注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濕:潮濕不干。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于“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白話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作品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后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里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后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名家點評
《唐詩援》:“‘安得廣廈千萬間’,發此大愿力,便是措大想頭。”申鳧盟此語最妙。他人定謂是老杜比稷、契處矣。
《唐詩鏡》:子美七言古詩氣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觀。力厚,澄之使清;氣大,束之使峻:斯盡善矣。
《詩源辨體》:《茅屋為秋風所破》,亦為宋人濫觴,皆變體也。
《唐詩歸》:鐘云: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鐘云:“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譚云:“惡臥”,盡小兒睡性(“嬌兒惡臥”句下)。
《杜臆》:“廣廈萬間”,“大庇寒士”,創見故奇,襲之便覺可厭。……“嗚呼”一轉,固是曲終馀意,亦是通篇大結。
《義門讀書記》:元氣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襲也。“自嘆息”三字,直貫注結處(“歸來倚杖”句下)。“風”字帶收前半(“風雨不動”句下)。
《唐宋詩醇》: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后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則詩亦可不作。朱鶴齡曰:白樂天云:“安得布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此意。
《讀杜心解》:起五句完題,筆亦如飄風之來,疾卷了當。“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狀,筆力恣橫。單句縮住、黯然。“俄頃”八句,述破后拉雜事,停“風”接“雨”,忽變一境;滿眼“黑”、“濕”,筆筆寫生。“自經喪亂”,又帶入平時苦趣,令此夜徹曉,加倍煩難。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矯尾厲角之勢。……結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楠樹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杜詩鏡銓》:邵子湘云:此老襟抱自闊,與螻蟻輩迥異。詩亦以樸勝,遂開宋派。蔣弱六云:此處若再加嘆息,不成文矣。妙競推開自家,向大處作結,于極潦倒中正有興會(“安得廣廈”句下)。還說窮話,妙(“風雨不動”句下)。
《網師園唐詩箋》:“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廣廈之庇,轉說到獨破不妨,想見“胞與”意量。末二句,有意必盡,惟老杜用筆喜如此。
《峴傭說詩》:后段胸襟極闊,然前半太覺村樸,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四語,及“驕兒惡臥踏里裂”語,殊不可學。
《十八家詩鈔》:張曰:沉雄壯闊,奇繁變化,此老獨擅。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寒士俱歡顏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范之作。
2、詳細解釋: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
3、詩人以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表現出詩人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展現出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和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寒士俱歡顏所屬的課文中心思想
1、這首詩作于公元761年,當時杜甫正在成都的浣花溪畔,他自己的房子被秋風吹破了,大雨淋漓,無處棲身。這首詩描述了杜甫的困境,但更多的是表達了他對廣大寒士的同情和關懷,以及對社會不公的譴責和抗議。
2、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杜甫對窮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他通過自己的困境,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廣大寒士的艱難生活處境。在詩中,他呼吁廣廈千萬間,大批寒士俱歡顏,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的深深關懷和同情。
3、他也譴責了社會的不公和不平等,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抗議和不滿。這首詩的價值在于其藝術表現,在于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它提醒我們關注社會的不公和不平等,關注窮苦人民的生活處境。它也啟示我們要有杜甫那樣的博大胸懷和人文關懷,要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需要發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寒士俱歡顏”的精神,關注弱勢群體,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社會的不公和不平等,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安得廣廈千萬間下一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下一句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句,意思是希望有千萬間高大的房屋,讓天下所有貧寒的士人都能夠歡笑開顏,相關信息如下:
1、這句詩是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的名句,表達了他對人民疾苦和社會不公的深深憂慮和同情。他以自身的經歷為例,描述了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遭受雨淋的情景,進而發出感慨,希望所有貧寒的士人都能得到庇護,過上安穩的生活。
2、這句詩的影響深遠,體現了杜甫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高尚情操和社會責任感。他通過自己的詩作傳遞出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這句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關心貧困問題,倡導公平正義和平等的社會價值觀。同時,它也啟示我們要有杜甫那樣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中,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杜甫的相關信息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詩人,被譽為“詩圣”。他出生于河南鞏縣的士族家庭,自幼聰明好學,精通經史文化,曾經在長安任職過官員。然而,他深受安史之亂的影響,先后失去了兩個兒子和一位好友,家庭遭遇嚴重困境。
2、杜甫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為主要特點,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和社會不公,具有強烈的民生情懷和責任感。他的詩作數量龐大,流傳下來的有300多首,其中《登高》、《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經典之作。
3、杜甫的詩歌關注民生,深刻揭示社會現實中的不公和不平等,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和呼喚。他的詩歌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傳達出深刻的社會價值和人文精神。
4、杜甫還是一位文化傳承者,他對于古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詩歌中融合了各種文化元素,吸取了前代詩人的精華,對于后來的詩人和文化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什么意思”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4003.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 【雙調】蟾宮曲 東皇太乙前九首(以楚辭九歌品成)
-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白集有尋魯城北范居士詩)
- 繡停針
-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 芳心苦·楊柳回塘
- 鳳棲梧(婺州席上·五之三)
- 醉夢迷(丑奴兒二首)
-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 瑞鶴仙(壽王之朝)
- 清平樂(次韻葉少蘊和程進道梅花)
熱門名句
-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
- 逢流星兮問路,顧我指兮從左
- 鞭影落春堤,綠錦鄣泥卷
-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
- 攀出墻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
-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 東風有恨致玄都,吹破枝頭玉,夜月梨花也相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