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韓愈的主旨(關于寫春的詩句解析)
-
?
晚春韓愈的主旨
網上有關“晚春韓愈的主旨”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關于寫春的詩句解析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晚春》的主旨如下:全詩勸誡人們應該珍惜時光與眼前的時機,抓住機遇,創造價值,就像詩中的“楊花”和“榆錢”一樣,雖然沒有才華,但也要擁有勇氣,創造自己的價值。全詩描寫了晚春時節,花草爭奇斗艷的繁麗景象,不僅反映了詩人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也表達了詩人對人們的勸誡,要珍惜光陰,莫失時機。
《晚春》的賞析
《晚春》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描繪了晚春時節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繁麗景色。全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晚春》的創作背景
《晚春》創作于公元816年,此時正是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詩人韓愈已經年近半百時,他在游城南時寫下了十六首組詩,這是其中一首。
《晚春》的全詩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關于寫春的詩句解析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著名詩歌有《晚春》等,那么韓愈晚春是怎么來的?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唐代詩人韓愈的詩晚春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晚春是怎么來的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描寫晚春之景無半點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傷感之情,卻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生機畫面。
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 幽默 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韓愈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文人晚春遲暮之感,募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向世人展現了滿目春光,令人耳目一新。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有情有趣,草樹知春將不久而歸,百花爭艷,各呈芳菲,運用擬人手法,揉花與人于一體,將人的惜春之情附加于草木之上。?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初春小雨 韓愈賞析
《初春小雨》又名《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者韓愈,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 造句 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詩中的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 繪畫 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 自然 美提煉為藝術美。
韓愈的評價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認為寫散文應該更重文章的神意內容,而不是專注于文章的格式,他的文章真誠正直,敢于講別人所不敢講,這展現了韓愈過人的膽量和不屈的文人氣節,韓愈的文章和當時很多流行的想法都有著不同,他從來不墨守成規,敢于挑戰突破世俗上的偏見,所以他的思想對于日后文章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古以來對于韓愈的評價都非常的高,他在中唐時期產生的影響讓很多的王侯將相都望塵莫及,他不只是在當官的時候有著不錯的政績,在文學、儒學上的影響更是深遠,少有人能及,他堅持儒家的正統地位,排斥佛道學說,可以說是宋明理學家的先驅者,對于后世的思想 文化 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 天下 之弱。?
韓愈是中國 歷史 上有名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在寫文作詩上頗有成就,后來科舉考試幾次不順,直到了801年才通過了銓選 成功 的打入了中央官場,但是之后的仕途卻不那么順利,屢次遭受到了貶謫,直到后來病逝在了自己的家中。韓愈在古代的影響非常的大,深受后人的敬仰,以至于后來在宋朝年間得以從祀孔廟。
猜你感 興趣 :
1. 韓愈的生平簡介
2. 古代詩人韓愈
3. 詩人韓愈名字怎么來
4.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的詩意
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1.寫春的詩句加賞析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唐 杜甫《春運》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對雨》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
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唐 錢起《春郊》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唐 韓愈《春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
絕勝;遠遠勝過。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游曲》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 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
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
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2、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史記·秦始皇本紀》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4、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5、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6、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8、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
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9、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
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2 描寫春天的詩句50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
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
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11、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12、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14、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16、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17、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18、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20、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21、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22、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云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唐 劉昚虛《闕題》23、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24、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
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唐 杜甫《春運》25、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26、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種水。
2.描寫春天的詩句,帶解析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解析如下:1、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出自宋代秦觀的《八六子·倚危亭》。解析:當年在夜月里,我們共同醉入一簾幽夢,溫柔的春風吹拂著你我。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解析: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解析: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4、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出自唐代杜甫的《絕句二首》。
解析: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5、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出自宋代王雱的《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解析:海棠的花瓣還未像雨點般墜,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經如雪花般紛紛飄落。
由此知道,原來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了。
3.關于春的詩句及賞析《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4.關于春天的詩句(有賞析的和解釋)關于春天的詩句如下:
1.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
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5.描寫春天的詩及賞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賞析創作此詩時,詩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賞析全詩以“春”字為著眼點,景中寄情,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喜悅輕松地情緒,以及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
6.關于春的詩句及賞析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而聞名。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
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
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
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
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
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
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
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
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
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
“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
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
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
7.描寫春天的詩句 加賞析 快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6、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7、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8、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
9、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0、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市《泊船瓜洲》)
8.寫出10首有關“春天”的古詩及賞析有關“春天”的古詩如下:1.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唐·杜甫《春運》2.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韓愈《晚春》3. 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4.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5.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6.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7.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唐·韓愈《春雪》8.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杜甫《春望》9.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10.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賞析:1. 吳論:肅肅,落聲。
菲菲,落貌。黃注紅素乃地下花絮。
顧注惟鳥雀,見過客之稀。獨柴扉,見村居之僻。
關中數亂,謂吐蕃、黨項入寇。劍外未清,謂吐蕃近在西山。
故鄉尚有軍營,則欲歸不得矣。2.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
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3. 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
“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4. 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
“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
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5.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
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6. 白居易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
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
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7.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
9.春的詩句 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唐·李白《春思》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唐僧志安《絕句》
②春雨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③春色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唐·杜甫《登樓》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唐王駕《春晴》
晚春翻譯賞析
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描繪了一副暮春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情景。
晚春
唐代: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1、譯文及注釋
(1)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2)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e):知道。
2、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
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
《晚春二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的詩作。這兩首詩的譯文及鑒賞如下:
譯文
其一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其二
是誰將要把這春景收回去,紅紅綠綠的花草已是半開放半凋謝了。
一陣風過,樹梢的榆莢只能隨著那柳絮在這園子的空中到處飄蕩游走。
作品鑒賞
其一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其二
本篇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作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示人們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的未來。
出處
《晚春二首》 ——韓愈
原文
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其二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關鍵詞注解
其一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e):知道。
其二
慢綠妖紅:指紅紅綠綠絕麗的花草。
榆莢:也叫榆錢兒,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它酷似古代串起來的麻錢兒,故名榆錢兒。
柳絮:即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如飄絮,所以稱柳絮。
等閑:尋常,隨便。走:疾趨曰走。此處是說被風吹跑。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晚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晚春》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場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
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晚春 韓愈表達了什么
韓愈表達了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白話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
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名家點評
朱彝尊《批韓詩》: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
汪森《韓柳詩選》:意帶比興,出口自活,以下數首皆然。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王昌齡《青樓曲》)第二首起句云“馳道楊花滿御溝”,此即“南山薈蔚”景象,寫來恰極天然無跡。
昌黎詩云:“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便嚼破無全味矣。
朱寶瑩《詩式》:春日晚春,則處處應切晚字。首句從“春”字盤轉到“晚”字,可謂善取逆勢。二句寫晚春之景。
三句又轉出一景,蓋于紅紫芳菲之中,方現十分絢爛之色,而無如揚花、榆莢不解點染,惟見漫天似雪之飛耳。四句分二層寫,而“晚春”二字,躍然紙上。
正無俟描頭畫角,徒費琢斫,只落小家數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純從涵泳而出,故詩筆盤旋回繞,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著。
關于“晚春韓愈的主旨”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