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鎮江西津渡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下一句)
-
?
王安石鎮江西津渡詩句
網上有關“王安石鎮江西津渡詩句”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下一句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王安石鎮江西津渡詩句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創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
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二、整體賞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
詩歌的名家點評和作者簡介:
1、名家點評
現代教育家程千帆《古詩今選》:“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的確很形象地寫出了春風對于植物的綠化作用,但還不如《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除卻春風沙際綠”這個“綠”字。因為在那一句中,春風與綠究竟是兩樣東西,詩寫由于春風,江南岸變綠了。
這和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用意略同。而這一句則以為并非春風能使草水呈現綠色,而是春風本身就是綠的,因此吹到之處,水邊沙際,就無往而非一片綠色了。以春風為有色而且可染,是詩人功參造化處。
2、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年間進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召為翰林學士。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下一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題解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明月何時照我還。全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賞析:這首詩作于1075年(熙寧八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詔進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沙,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后即寓居江寧鐘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把?數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于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數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
作者介紹:王安石朝代:宋代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意思是: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
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泊船瓜洲》。
全詩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如下: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
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
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
創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
1、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
2、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
3、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作品賞析
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詩歌開篇寫景,既兼具比興,更通過夸張將空間的近與時間的久構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感迸發,大有銀瓶乍破之勢。
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關于鎮江西津度的詩句
如圖,是鎮江西津渡口的張祜塑像
張祜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有“海內名士”之譽,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他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在今江蘇鎮江),隱居以終,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
附其詩作《題金陵渡》
(說的正是西津渡口,不過如今不在江邊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古風古韻西津渡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古渡口像一本愈發厚重的古籍,它扉頁泛黃,小心翼翼翻開一頁,里面滿是歲月的飽經滄桑和歷史的車輪前行的印跡。
現在留存的古渡口已然很稀罕,很難見了。然而,在鎮江,在這個古稱京口的長江咽喉之處,卻幾乎完整地保存著一個名叫“西津渡”的千年古渡。盡管其作為渡口的功能巳完全喪失,但西津渡青磚黛瓦古建筑,留駐著鎮江的歷史文脈,活生生向人們展示著昔日京口重鎮曾經有過的繁華。
我在一個初夏的午后從句容九華山下來,走進了西津渡,踏著平坦的石梯沿坡而上,即見立于坡頂的雕花磚砌的券門,古樸而渾厚,上書“西津渡街”四字,字跡遒勁老道。穿過這道券門,展現眼前的便是經歷了千年滄桑的“西津古道”了。
西津渡是鎮江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原先是一個渡口,緊靠著長江,后來隨著長江向北改道,這里距離江邊已經很遠了,失去了渡口的實際功能,只留下這一排排古老的渡口建筑和一個個古老的傳說故事,不過商業繁榮一如古時。
西津渡古街共約千余米。它是一個開放的古街,既可以從東西兩端任意造訪,也可以從附近的任何一條巷道直插其中。我們選擇了從東端進入古街。
未進古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有著歐洲古典色彩的拱券廊式建筑,青磚紅磚疊砌而成的墻壁,勾以白色燈草縫,屋面卻是鋼質黑色的瓦楞,這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建立的英國領事館。而現在,它已經改造成鎮江博物館。細細打量著這座歷經滄桑巨變的建筑,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便不由得在眼前飛。
轉過博物館大門,便是有著53級臺階的斜坡。據說這個斜坡還蘊藏著一個佛教故事:說是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去尋訪圣賢,一路南下,先后求教了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為紀念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便有了這個“五十三坡”。現在,游人們每上一級臺階,仿佛就是參拜一位圣賢,一步步走完,也就意味著被53位高人點化了一次。
走過五十三坡,便正式走進了西津渡古街。街道兩邊是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柜臺,那杉木的板門,無不向我們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透過雕花窗欄上那幽幽的朱紅色,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四道券門石額上“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的題刻,還有沿街“長安里”、“吉瑞里”、“德安里”這一個個題額,都在無聲地述說著那過去的繁華。
一個小山坡,下面是寬闊的長江路,離開長江路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條小小的河道,小河屬于長江的支道,至于真正的長江主航道在哪里?還在很遠的地方。看來時間真的能改變一切,站在看不見長江的古渡口,我們不得不感慨:長江去哪兒了?
現在的西津渡更像是一個文藝的仿古街區,跟其他的地方一樣,也是有著一層商業的外衣。咖啡館,餐館,文藝小酒吧,應有盡有。但西津渡有著更多真實的古建筑和古文化積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渡口的"一眼千年",隔著玻璃罩俯視:即見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臺階疊壓重合,歷史的年輪竟濃宿于這"一眼千年”中 遠古的風塵與我的思魂,隨著這曠久古渡而跳躍千年。
雖然這條街上的仿古建筑是后來重建的,依然保留了古時的風貌,灰磚木門。一地的建筑風格也反映了當地的文化,鎮江的老房子與蘇州不同,與揚州、南京相似。
漫步于這條青石板鋪就的彎曲小道,而道旁兩邊斑駁的青灰色磚墻綿亙著這條古街蜿蜒千米。我隱隱地仿佛看到歷代人跡在這千年古墻上而時隱時顯。
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鐫刻著車轍磨礪的歲月印記,耳邊時時傳來了千古歲月的喘息聲幽幽蜿蜒的西津古道,靜謐中訴說千年的繁華與孤獨。
西津渡,街靠著渡,渡連著街,眾多的歷史遺存,遍布的歲月留痕,展示著鎮江寬厚而深邃的歷史閱歷;城市的史脈與傳承,在這具有1400年的西津渡負載與展現。
古街兩旁明清式樣的木結構房屋,隔三差五地開設著書畫、裝裱、古玩、賞石、根藝等藝術品商鋪,以及供游人小憩的茶坊、酒肆,鱗次櫛比;然而卻是門第冷落,景況蕭條而令我扼腕嘆息。
從東到西走完千米長街,,一座過街佛塔,還有其旁的“觀音洞”、“救生會”等歷史遺跡,把一幅原生風貌的古渡長卷展現在游人面前,讓人覺得西津渡這個地方,曾是個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地方
這座橫亙在街中的藏傳佛教風格的佛塔,名叫“昭關”佛塔,為西津渡的標志性文物,自元代流傳下來巳逾八百余年,是全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過街佛塔。
古舊式的西洋樓房,屋楣上依稀能看到鐫刻“1890年”的字樣,這是鎮江舊時的英國駐鎮江領事館,現已改建為鎮江博物館,樓房雖簡樸卻氣度不凡。歲月的留痕,無情地呈現出清末時期的歷史創傷,令我感慨萬千!
緩緩走過西津渡古街。西津渡街是古老的、歷史的,但眼前的一切卻又是年輕的、現代的。和煦的陽光下,古街上的居民悠閑自得地生活著。
信步走進一個“醋吧”,細細地品一口,里面卻似乎有著古老的回鹵豆腐干和麥芽糖的味道。而精致小巧的蒜山如盆景一般坐落在一方園圃中,那山巔的蒜亭還在高高地遠眺著昨日的長江。
走到這個曾緊靠江邊的“待渡亭”旁,無法抗拒的古風里,我感到自己仿佛也變成了歇腳的渡客:長江在腳下流淌,渡船正從對岸搖來,熙熙人流中只聽車輪咕咕,匆匆腳步聲里夾雜著小販的叫賣。
一束陽光越過街后云臺山上的亭閣,投射在青磚古墻上,把我拉出時空穿越,回到了現實中:這里是歷史中的西津渡,這里也是現實中的西津渡。
西津渡詩詞 李白
西津渡詩詞 李白如下:
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西津渡的景點介紹:位于鎮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鎮江古物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津渡有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津古渡位于鎮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時代的活力。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古樸的生態,淳厚的民風,傳統的商業,一切的一切都煥發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強烈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這就是令人回味無窮的西津渡。這就是蜚聲中外的西津渡。
西津渡的歷史
古時候,這里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涌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里登岸的。
東晉隆安五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系,以圍攻晉都建業(今南京),后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后,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后,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這里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生在這里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
關于“王安石鎮江西津渡詩句”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7082.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熱門名句
- 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
- 云盡月如練,水涼風似秋
-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蕙風如薰,甘露如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