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什么是純詩?(梁宗岱-晚禱)
-
?
語文:什么是純詩?
網上有關“語文:什么是純詩?”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梁宗岱:晚禱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何謂純詩?梁宗岱說:“所謂純詩,便是摒除一切客觀的寫景,敘事,說理以及感傷的情調,而純粹憑借那構成它底形體的原素——音樂和色彩——產生一種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喚起我們感官與想象底感應,而超度我們底靈魂到一種神游物表達光明極樂的境域。”這純詩所構成的是一個“絕對獨立,絕對自由,比現世更純粹,更不朽的宇宙;”我認為這種純詩就是求“含蓄”“融洽”的詩歌意境。何謂含蓄?在有限中體味無限,“它暗示給我們的意義和興味底豐富和雋永”。何謂融洽?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情與景,意與象底恍惚迷離,融成一片”惟其含蓄,詩方有韻味!惟其融洽,詩方能動人!惟其含蓄、融洽,詩方能獨立、自由、純粹、不朽。因為求“含蓄”“融洽”,梁宗岱的純詩論超越自由詩學,由注重白話轉而注重詩,對自由體詩的散文化和缺乏詩情進行反撥。因為求“含蓄”“融洽”,他的純詩論超越格律詩學,實現從內容—形式二元論到內容—形式一體化,“元氣渾全的生花”更勝格律詩這一“紙花”一籌。因為求“含蓄”“融洽”,他的純詩論超越初期象征詩學,對象征進行深入探究,實現由雜碎的感想到精深系統理論的過渡。
在詩歌形式方面,梁宗岱提倡格律,注重音韻,主張通過完美的詩形營造詩歌含蓄融洽的境域。在詩歌的表現手法上,梁宗岱提出“契合”說,主張通過契合,創作或欣賞詩歌含蓄融洽的意境。
梁宗岱:晚禱
情人節過去很久了,想起玫瑰。其實節日里我并未收到玫瑰,僅獲幾本書而已。翻書偶見莎翁十四行詩曰:對天生的尤物我們要求蕃盛,以便美的玫瑰永遠不會枯死,但開透的花朵既要及時凋零,就應把記憶交給嬌嫩的后嗣。這是梁宗岱的翻譯,譯文典雅,悠揚。確實玫瑰再美,也會枯萎,如情愛之一時。況養在瓶里的妖嬈,芳華更促。如結婚時的鮮花,開未久瓶竟先碎,落紅滿地。所以情人節我幾乎從不羨慕玫瑰之戀。
我念起的玫瑰是用來泡茶喝的。從前在老房住時,門口有一溜兒野玫瑰花帶,每到春四月花便開了,桃的粉,紅燦燦一片。不知何時喜上了喝花茶,便總趁花骨朵時摘下一籃,晾干,慢慢能喝到來年再春。后來花帶被鐵柵欄隔開,花骨朵便很難采摘了。又后來玫瑰被挖去,換了松樹,便感覺世間再也無了春色。跟著人也都搬出老房,換了新居。也曾寫文記過花茶之樂,曰《偷得浮生半盞茶》,此時想來,都已是浮生了。
斷花茶多時,偶在超市見到玫瑰紅糖,心形糖瓣,雜了點點花紅進去,很是麗人,便買了一些來祛冬寒。其實向來是不吃糖的,便是喝花茶也只是吃那純粹的花味,淡淡清清的甜,想這摻了糖的花,更膩才是。可吃進嘴里,才覺是酸澀。唐紅,花紅,融一起溫暖過頭了吧。不知不覺吃完了那些暖艷的酸澀,春天又要來了。于是作詞曰:旋轉裙風一夢圓,玫紅落在心字間。卻道暖去杯底寒。夜耿星疏不應恨,燕去鶯來又晴天。秋千墻里笑頻傳。
其實玫瑰糕點是真的甜。酥白粉皮,糯紅花餡,吃起來很是香軟甜蜜。母親也曾做過,只是模子印出的花紋,上火一蒸便都模糊不清了,看著不喜眼,可吃著口感十足,比超市賣的多了家常,親切之味。母親的手愈見粗糙,拈起餡來,不復往日靈活,玫瑰花樣的戒指不知何年就下了手,再也沒見她戴過。倒是我,還總盼白金換了黃金,黃金換了翡翠,不停地換戴,才覺是過日子呢。不想白里一點紅,就足夠了,紅太滿,無了白,都是變味。
吃中藥時,忽見里頭有一花苞,大玫瑰骨朵樣,又似芍藥,牡丹。雜在一堆黑草里很是驚艷,便奇怎藥里還放花,可待熬過之后,一切都黑了。黑的藥汁很苦,起初要閉著氣一股往下咽,久了便如飲茶水,漸為習慣。說良藥苦口,能除病根。這是君臣相佐,實實在在的調治,紅不過引子而已。本草所記,似無一樣可獨自作藥。是藥必得配,是日子也必得酸甜苦辣。
整理茶柜,忽見多年前采下的玫瑰茶朵還有一些,已經很枯了,紅里泛著大片黃。應是還能喝呢,不知又怎樣的滋味。外頭又有花木不斷被挖去,換上新品。腐爛的果實已作干肥,鳥們也都在等新枝,嚶嚶叫著。繼續看莎翁的詩,曰:那時候如果夏天尚未經提煉,讓它凝成香露鎖在玻璃瓶里,美和美的記憶都無人再提起,但提煉過的花,縱和冬天抗衡,只失掉顏色,卻永遠吐著清芳。
詩人關于詩歌格律與自由方面的論點
作者: 徐放鳴
我獨自地站在籬邊。
主呵,在這暮靄的茫昧中。
溫軟的影兒恬靜地來去,
牧羊兒正開始他野薔薇的幽夢。
我獨自地站在這里,
悔恨而沉思著我狂熱的從前,
癡妄地采擷世界的花朵。
我只含淚地期待著——
祈望有幽微的片紅
給春暮闌珊的東風
不經意地吹到我的面前:
虔誠地,輕謐地
在黃昏星懺悔的溫光中
完成我感恩的晚禱。
梁宗岱
這是一段情深意切的內心獨白,也是對自身情感歷程的剖析和懺悔。當詩人鼓足勇氣將這由赤誠的心曲凝聚成的詩章呈獻給心中的偶像時,他已經被某種圣潔的感情所凈化和陶醉了。所以他能夠在極為恬靜和虔誠的心境中去“悔恨而沉思著我狂熱的從前”,尋求靈魂的安寧和精神的解脫。同時,他又“含淚地期待著”被關注、被接受的幸福。可以說,這番發自肺腑的衷心祈禱不是對那虛妄的神靈主宰的求告,而是對詩人心中的情感偶像的傾訴。在這首詩的字里行間涌動著詩人深摯濃郁的情感大潮,令人讀來為之動容。
細加品味可以發現,本詩的動人之處恰恰體現了作者的構思之妙。他有意選擇了便于直抒胸臆、盡訴衷腸的禱告辭形式來行文,以便獲得既作為內心獨白又令他人深有所感的雙重效果。這樣,創作本詩便既可以渲泄自身業已飽和的情感,又可以寄托自己的深情以求傾訴給心中的偶像。顯然,借助于宗教教規中的晚禱形式,詩人得以盡情地吐露衷曲了。在這衷曲中有著對以往的“狂熱”、“癡妄”的懺悔,仿佛在反思自己過去用情不專、輕拋愛心的感情歷程。除此之外,這衷曲中還寄托著詩人對心目中偶像的企盼——“含淚地期待著”來自偶像的諸般信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深情的凝視、一句溫馨的問候,抑或一次頑皮的嬌嗔。詩人期待著這愛的信息能以“幽微的片紅”作為載體,由“春暮闌珊的東風”不經意地傳遞過來。為此,他虔誠地佇立在“暮靄的茫昧中”,良久,良久,直至完成這“感恩的祈禱”。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詩人選擇了易于直抒胸臆的禱告辭形式,但他的滿懷情愫并不是直白明朗地傾訴的,而是借助于相當巧妙、相當隱晦的比喻、象征來傳遞的。為此,詩人渲染了相應的情緒氛圍。從獨立籬邊的詩人到牧羊兒的“野薔薇的幽夢”,再到“黃昏星懺悔的溫光”,便籠罩著恬靜、安謐的氣氛。沉浸在如此情緒氛圍之中,詩人方能冷靜地反思以往,熱切地把握當前。于是,詩人用“癡妄地采擷世界的花朵”來隱喻自己以往的用情不專,又用“幽微的片紅”來象征心中的偶像對自己的青睞。如此具像化的描寫把詩人的情感傳達得非常委婉而生動,使人更易于感受到詩人情感的真摯性。這是本詩的另一個動人之處。至此,我們已經較為充分地領略到了作者在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上的獨特性。正是這種獨特性使得作者顯露出自身藝術個性的風采。
才女沉櫻:孕期得知丈夫和戲子登報結婚,決然離開,稱永不相見,后來呢?
文學院)
內容提要: 梁宗岱主編的《大公報·文藝·詩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壇上一份重要的詩歌專刊。該刊有意提倡和試驗“發見新音節和創造新格律”,反映了當時中國新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1920年代的“新格律詩”不同,他們意在打破中國新詩惟“自由體”獨尊的局面,通過發起對詩歌“格律”和“音樂性”問題的討論和創作實踐,重樹一種漢語現代詩的寫作策略,發現、認識并運用現代漢語自身特有的音樂性,以期形成一種兼顧現代漢語語言特征、舊詩傳統、西方“純詩”理想三者統一的“新詩”觀念 。
關鍵詞: 《大公報·文藝·詩特刊》、梁宗岱、新詩格律
1935年11月8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創刊 了一個新專刊——“詩特刊”。該刊擬每月兩期, 由著名的詩歌理論家、翻譯家梁宗岱擔任主編。從 1935年11月直至1937年7月《大公報》(津版)因平 津淪陷停刊,“詩特刊”共出版24期,成為1930年 代中期平津文壇——乃至全國詩壇——上的一個 非常重要的詩歌專刊。在這個專刊上,集合了梁宗 岱、朱光潛、葉公超、羅念生、孫大雨、林徽因、卞之 琳、林庚、何其芳、陳敬容、孫毓棠、曹葆華、李廣 田、陳夢家、南星、馮至、周煦良、戴望舒、辛笛、方 敬、李健吾、沈從文、趙蘿蕤、路易士、蘇金傘等等 一大批重要而活躍的詩人、詩歌批評家、理論家和 翻譯家。其寫作陣容可謂豪華龐大,討論氣氛也頗 為熱烈壯觀 。
“詩特刊”的成績和貢獻是多方面的。本文 的考察只圍繞其中的一場關于新詩“音節”和“格 律”問題的討論。雖然由于平津淪陷、報紙停刊、 人員遷移,這場討論實際上并未完成,但是,這場 持續了近兩年的理論探討和創作實驗,已經具有了 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在這場由編者有意發動和組 織的大討論中,新詩的音節和格律問題被更為深 入具體地討論和強調,并催生了一批相關的作品 。
在一定程度上說,這場討論中所涉及的問題,已經 構成了對新詩觀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
一 在“詩特刊”的創刊號上,身為主編的梁宗岱 發表了一篇題為《新詩底十字路口》的“發刊辭” 。
在這篇文章中,他醒目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即新詩 “已經走到了一個分歧的路口”。他說: 我們似乎已經走到了一個分歧的路口。新詩底 造就和前途將先決于我們底選擇和去就。一個是自 由詩的,和歐美近代的自由詩運動平行,或者干脆 就是這運動一個支流,就是說,西洋底悠長浩大的 詩史中一個支流底支流。這是一條快捷方式,但也 是一條無展望的絕徑。可是,如果我們不甘心我們 的努力底對象是這么輕微,我們活動底可能性這么 有限,我們似乎可以,并且應該,上溯西洋近代詩史 底源流,和歐洲文藝復興各國新詩運動——譬如, 意大利底但丁和法國底七星社——并列,為我們底 運動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一個可以有無窮的發展 和無盡的將來的目標。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婚姻幾乎是一段必經之路,尤其是在建國以前的社會中,民國時期也是如此。當時思想正處在新舊交替,擁有封建思想之人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新時代的人則遵循自由戀愛。
但不管是哪一種,總歸是要走向婚姻的歸宿。然而,卻并非每一對有愛的人都會在婚姻中得到幸福,畢竟婚姻的時間太長,可能出現的變故也的確是太多。沉櫻,民國才女,兩度婚姻都沒能找到一個穩定幸福之人。
沉櫻,原名陳瑛,出生在書香世家,其自小便喜歡文學,父親更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的人。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思想完全不同于封建女子的思想,而是一個新時代的女性。父親也一直信奉男女平等,給沉櫻的教育,一直是極好的。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沉櫻自小就非常有主意,而她的第一次婚姻便是自己決定的。她的初婚對象是馬彥祥,一個戲曲家。這一次婚姻,兩人屬于一見鐘情,隨后迅速進入情網。但最終兩人還是離婚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了解不夠。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沉櫻與馬彥祥這樣閃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走到最后的卻是寥寥無幾。所以,沉櫻與馬彥祥的結局也還算正常。隨后,沉櫻便遇見了同樣離婚的梁宗岱。或許因為兩人都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對于情感也就更加謹慎了。
但是有時候,感情就像是洪水,一發不可收拾,梁宗岱與沉櫻便是屬于這種。梁宗岱在北大任教,同樣也是有才華之人,與沉櫻一樣,兩人都在翻譯方面有建樹。如此一來,共同的興趣,相通的才華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慎重決定之下,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結婚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也的確如恩愛夫妻,幾乎從未紅過臉,相敬如賓,讓人非常羨慕。看起來,這段二婚與二婚的結合還是非常完美的。
但是,很多時候,老天爺常常喜歡開玩笑。就在他們的感情與婚姻都十分順利之時,出現了另一個人,讓他們的婚姻產生了變故。這個人便是甘少蘇。梁宗岱與甘少蘇的相識,完全是一種孽緣。
當時,梁宗岱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而沉櫻因為有事情無法脫身,也就讓梁宗岱獨自一人回了老家。但就在梁宗岱的奔喪期間,上演了一把英雄救美的戲碼,而這個戲碼的男主角就是梁宗岱。
當地有軍閥要霸占甘少蘇做小妾,梁宗岱雖然沒有直接與軍閥硬碰硬,但是卻巧妙地救下了甘少蘇。這甘少蘇二話不說,立刻表示要以身相許。或許,一開始的梁宗岱純粹是出于對甘少蘇的同情,畢竟每個男子都有一個英雄夢。
但是發展到后來,梁宗岱與甘少蘇卻愈演愈烈,大有無法把控自己的方式。而后,他們便十分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后來,這件事情被沉櫻知道了,按照正常的邏輯應當是原配妻子的大吵大鬧,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沉櫻相當冷靜,似乎自己并不是這件事情中的主角。其實,要說梁宗岱與甘少蘇的感情,大抵還是同情多過愛情的,只不過因為男人的英雄主義心理作祟,甘少蘇讓他感受到了滿足感。
畢竟,如果單純地從能力和才學,亦或者是家世、相貌來看,沉櫻是沒有一樣比不上甘少蘇的。
對于沉櫻來說,丈夫不過是回家奔喪,短短幾個月不見,他就已經在老家有了新人作陪,如此不靠譜,后半生又怎么可能依靠他。但就在準備離婚的時候,沉櫻發現自己懷孕了。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從母親的角度出發,自然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沉櫻卻認為,有完整的家庭自然是好,但若是有一個時常會惹桃花的丈夫,倒不如不要這個家庭。
于是,在知道自己已經懷孕的情況之下,沉櫻毫不妥協地懷著孩子離家出走。在她的思想觀念中,一個會背叛自己的丈夫是她所無法接受的。而且,沉櫻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女性,她不需要聽從父母兄長意見,更無須擔心別人的眼光,也完全有能力自我養活。
縱使是以后養一個孩子,以沉櫻的實力,也是綽綽有余的。至于梁宗岱,盡管他是孩子的父親,盡管他曾經是自己的最愛,此時的沉櫻卻認為,他不值得自己受委屈。何況,即便是離開了梁宗岱,沉櫻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只不過,出于為孩子考慮,沉櫻沒有直接和梁宗岱離婚,終究也算是給了腹中孩子一個身份,一個名正言順的父親,盡管這個父親一直不在身邊。
?
語文中什么是單音節詞,什么是雙音節詞,什么是單純詞?
綜述:關于語文中什么是單音節詞,什么是雙音節詞,什么是單純詞的解釋如下。
單音節是“一個發音音節(聲韻調)可以成為一個詞匯的,稱為單音節詞”。如“你,我,他,牛,馬,人,火,水,錢”等等。它們獨立時能夠成為具有詞義的單音節詞匯。雙音節有兩種。一種是由兩個具有獨立的單音節組成的雙音節詞匯。
一種是單純的語素雙音節詞匯。像“印刷”,“印”是一個獨立時具有獨立詞義的單音節,“刷”獨立時也是一個具有獨立詞義的單音節。“印”和“刷”結合起來組成一個詞組時,是一個具有另外意義的詞匯。而純雙音節是組成詞匯的兩個音節(字)單獨時都沒有獨立意義。只有兩個音節組合時才有意義的詞匯。如“蜘蛛,玻璃,榴蓮,啰嗦,尷尬”等詞匯。單獨存在時,單音節(字)沒有實際意義。這些是單純雙音節。
語文中辭是一種什么文體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戰國時的楚國,故稱楚辭。漢代常把辭與賦合稱為辭賦。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并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后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
貢獻:
《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鄭振鐸在《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一文中給予《楚辭》極高的評價:“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著、激動著無數的后代的作家們。”
《楚辭》較早就流傳海外,特別是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儒學—中華文化圈”。至1581年(萬歷九年),利瑪竇來華,東方文明遂遠播重洋,《楚辭》逐漸進入西方人的視野,1840年鴉片戰爭后,歐美世界開始廣泛注意《楚辭》。
語文到底是什么?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擴展資料
語文一詞來由: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后,開始開辦新學堂。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于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并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后,葉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采納,隨后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參考資料來源:
古詩文在語文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啊?
培養語感,而且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改善和提高語言表達的質量。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幫助學生樹立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傳揚優秀傳統文化命脈和精神內涵。
古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能夠流傳下來的更是先人們智慧的解決。古詩詞大多文字簡潔、篇幅短小,寥寥數語卻意蘊豐富,充滿無限的想象空間。孩子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提升文化底蘊和文字駕馭能力,看到美人佳景可以出口成章,而不是“哇噻”了事。另外,我國的琴棋書畫是互為一體的,古詩詞中蘊含著很多優美的意境,包含有言外之意,以古詩詞為載體,還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古詩詞接觸多了,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靈性的人。
據調查,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四個群體對古詩文在育人、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認同,認同度達95%以上。近些年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學熱”蓬勃興起,各種形式的培訓機如雨后春筍,受眾遍及各個群體和階層。
積累足夠數量的古詩文,可以為日后的學習和涉獵打下基礎。簡單地認為增加古詩文篇目會加大學習負擔、挫傷學習積極性的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們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欲望,也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
古詩文教學,則當仁不讓地承擔著汲取和傳揚優秀傳統文化命脈和精神內涵的重大使命。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選編安排則作為前提和基礎從根本上影響甚至可能決定著這種教育教學的效果。
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意識形態教育,意識形態對于團結整個國家的人民具有著很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對于培養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起著重大的作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業已成為舉國上下的美好愿景和宏偉目標。
關于“語文:什么是純詩?”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8366.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熱門名句
-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 俯瞰黃河小,高懸白雪清
-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