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第三首(唐詩三百首最經(jīng)典五言絕句)
-
這篇文章給大家聊聊關(guān)于絕句第三首,以及唐詩三百首最經(jīng)典五言絕句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古詩三首絕句
古詩《絕句三首》如下:
1、《絕句三首·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作者:唐朝杜牧。
釋義: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2、《絕句三首·其二》:新豐綠樹起黃埃,數(shù)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作者:唐朝杜牧。
釋義:綠樹環(huán)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
3、《絕句三首·其三》: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云中亂拍祿山舞,風(fēng)過重巒下笑聲。
作者:唐朝杜牧。
釋義:綠樹環(huán)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
《絕句三首·其一》鑒賞:
杜牧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的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shù)效果。
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它使我們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一歷史故事。周幽王為博妃子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導(dǎo)致國破家亡。
這首詩揭露了封建皇帝為討寵妃歡心不惜勞民傷財,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yīng)。此詩表達了作者對窮奢極欲、權(quán)力不受制約的最高統(tǒng)治者荒淫誤國的無比憤慨之情。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二、唐詩三百首最經(jīng)典五言絕句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仿佛地上布滿了霜。我抬起頭望著那輪明月,不禁低下頭,思念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2、《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落下,黃河奔騰著流入大海。若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3、《新嫁娘詞》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譯文:新婚第三天,我走進廚房,洗手親自烹制湯羹。還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先請小姑品嘗。
4、《樂游原/登樂游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傍晚時分,心情不佳,駕車登上古老的原地。夕陽雖美,卻意味著接近夜晚。
5、《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譯文:我嫁給了瞿塘的商人,每天都在耽誤我的期待。早知道潮水這么守信,我應(yīng)該嫁給一個懂得潮水的人。
三、關(guān)于"絕句"的問題!
陽關(guān)三疊,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第一絕句”。它不僅展現(xiàn)了王維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深厚情感。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場景,表達了對友人遠行的不舍與祝福。詩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繪了一幅清新宜人的畫面,讓人仿佛置身于那清晨的渭城之中。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則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深深不舍,以及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不僅僅是一首送別詩,更是王維對友情的深刻感悟和表達。陽關(guān)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guān)口,它不僅僅見證了無數(shù)商旅的來往,也見證了無數(shù)離別與重逢的故事。這首詩中的“陽關(guān)”成為了離別與思念的象征,使得“陽關(guān)三疊”成為了后世傳頌的經(jīng)典之作。
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不僅在于它優(yōu)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情感,更在于它所蘊含的哲理。詩人通過送別場景的描寫,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這種情感的深度和廣度,使得這首詩成為了后世詩人不斷模仿和學(xué)習(xí)的對象,也使得“陽關(guān)三疊”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王維的這首詩不僅僅是一首送別詩,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承載著人們對友情的珍視,對人生無常的感悟,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它不僅在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送元二使安西》作為“絕句”的典范,它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了后世文人爭相模仿的對象。無論是從文學(xué)價值還是文化意義來看,“陽關(guān)三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后世文人的創(chuàng)作之路。
四、杜甫絕句三首全詩
杜甫絕句三首全詩
三絕句
其一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其二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其三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白話譯文
其一
花兒芳香的楸樹緊靠釣磯生長,樹上剛開的花蕊不應(yīng)很快就凋謝。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時讓風(fēng)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時看著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其二
草堂門外一群鸕鶿離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xiàn)我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
從今以后鸕鶿應(yīng)當了解我是如何喜歡它們,天應(yīng)當飛來一百回。
其三
無數(shù)春筍長滿了整個竹林,要緊關(guān)柴門以斷絕往來人行。詩人借口保護春筍不想再同外界來往。
一定要精心保護頭批竹筍成長,客人到來隨他怎樣嗔怪我都不出迎。
詞句注釋
1.楸(qiū)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小花。倚釣磯:是說楸樹緊靠釣臺。
2.斬新:嶄新。未應(yīng)飛:大概還未落掉。
3.可忍:哪忍。
4.鸕鶿(lú cí):水鳥名。又叫魚鷹。
5.沙頭:岸頭。眼相猜:眼生;心懷疑懼。
6.知人意:知道人無害它之意。
7.密掩:緊閉。
8.會須:定要。上番:輪番。看:看守。
9.從嗔(chēn):任客嗔怪。
賞析
第一首主要是寫花,寫詩人惜花之情。詩從花香寫起。“楸樹馨香”四個字,把詩人的喜花、愛花之意透寫了出來,為后面寫惜花之情先墊寫一筆。次句寫詩人的惜花之情就應(yīng)從花香的消歇著筆,但是詩人并沒有這樣直接寫,而是變了一個角度,轉(zhuǎn)了一個彎子,從花開花落立意。從花的飄落來寫詩人的惜花情。“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七個字,說明他早已看見楸花紛紛飄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剛開的花,大概還沒有飄落。詩人明明早已看見楸花飄落,可是又不直說;明明是寫詩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詩中又不把它點破。這樣寫來,情思表達得極為婉轉(zhuǎn)含蓄。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只是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詩的后兩句便是直抒這樣感情:“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寧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覺時,一陣狂風(fēng)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親眼看著一場暴雨將花打稀。人在落花時節(jié)本易傷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難堪了。所以這兩句中,一個“不如”,一個“何忍”,將詩人在“醉里”與“醒時”對落花的感受進行對比,先退一步,后進一層,把詩人的惜花之情寫細了,寫深了,寫活了。
花落而引人憐惜,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這樣的主題,但構(gòu)思上卻有它的特色。詩人本來是由早開的花被風(fēng)吹雨打盡,而引發(fā)出對新開的花蕊前景的擔(dān)心;再由這種擔(dān)心,而引發(fā)出詩人的惜花之情。但詩中并沒有寫“先見有謝者”(《讀杜心解》),而是從“斬新花蕊”立意,從虛處著筆,暗寫落花情景。將詩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進,寫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寫鳥,寫詩人愛鳥的深情。人世間夫妻、朋友分離,相思情切。常常以夢幻為真實,以假為真。而一旦相見,卻又往往以真實為夢幻,將真作假。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一詞就這樣寫道:“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寫亂離中與親人相聚也有這樣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詩寫的雖非盡為人世間情事,而是人與鳥的感情,但在構(gòu)想上卻與上舉各句頗為相同。
門外沙灘上那鸕鶿走了許久,詩人無比思念。首句“去不來”三字,點出了這一背景,寫出了詩人對久去的鸕鶿的思念情懷。也正因為詩人對鸕鶿思念情深,所以,詩的次句寫他“沙頭忽見”時,又不禁“眼相猜”,懷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錯了。一種去久忽見的驚喜之狀躍然紙上,驚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見出他平素想念鸕鶿鳥時,以假當真的情景。這一句真可謂將詩人的情寫癡了,寫傳神了。
這時,詩人對鸕鶿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對去久乍見的鸕鶿,不能讓它再次飛去。在詩人的心靈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鸕鶿“去不來”的痛苦。所以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這樣叮囑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從今以后,你應(yīng)了解我愿意與你為友,很想常常能夠見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這沙灘上來吧。后兩句凌空一筆,將詩人對鸕鶿的深情寫透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詩人在描寫物我關(guān)系時,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給一些無情之物以人的感情。這首詩的后兩句正是采用了這種表現(xiàn)手法。詩人的筆下,那大自然中的鸕鶿鳥仿佛會思想,感情似乎可與人通。所以他要對那鸕鶿如此叮囑,訴說衷情。
這首詩從寫詩人對鸕鶿“去不來”的思念,到“沙頭忽見”時的“眼相猜”;從去久乍見的驚喜,到擔(dān)心它日后再“去不來”,而殷勤叮嚀“一日須來一百回”,將詩人的愛鳥之心步步寫來,十分真切。將詩人由此而展開的種種心理活動寫得很深很細。全詩讀來,語雖平淡似口頭話,卻富有韻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寫竹,寫詩人的愛竹之意。“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詩一開始從春筍滿林寫起,又是“無數(shù)”,又是“滿林”,把春筍生長繁茂的情景寫了出來,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畫圖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這自然景象的無比喜悅之情。
詩人知道,眼前這春筍,既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觀賞的玩意兒,更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為今日之春筍,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筍滿林,可知他日新竹萬竿。此刻詩人必然是細心看護。所以,詩的次句這樣寫道:“柴門密掩斷人行。”他要把柴門關(guān)得緊緊,謝絕一切客人。
寫到這里,詩人的護筍之意已明。但是詩人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在詩的后兩句中進一步申說:“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詩人一定要將這頭批筍子看護好,使它長成新竹。寧可任客人責(zé)怪自己,也不對他的到來親自出迎,詩的上句不僅點出了詩人細心護筍的原因,而且也寫出了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這一根根春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長成新竹。詩的下句“客至從嗔不出迎”,與“柴門密掩斷人行”相照應(yīng)。詩人在這里用“從嗔”二字貫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層地寫出了他那專心護筍的決心。
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很愛竹,他聽說吳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驅(qū)車前往,直到那家院內(nèi)竹下觀賞,“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他也不理睬。當他盡興而去,主人才將門關(guān)上(見《晉書·王羲之傳》)。因此,在唐詩中有“(竹何須問主人”的詩句)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卻將主客關(guān)系顛倒過來,從“主不迎客”著筆,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跡。巧妙的用意,寫出了詩人對春筍,對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詩寫竹,卻從筍寫起;寫愛竹,卻從愛筍著筆。由筍而竹,將詩人的愛竹之意寫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寫詩人的愛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表白,而是通過“柴門密掩斷人行”,“客至從嗔不出迎”等具體行動來表現(xiàn)。這樣寫來,詩人的情懷顯得格外實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創(chuàng)作背景
這三首絕句詩作于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春天,杜甫往往將目光投向自然,江邊花樹、園中新竹成了杜甫的抒情寫懷的對象,《三絕句》即表現(xiàn)了這種生活。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好了,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9879.html
主欄目導(dǎo)航
新增導(dǎo)航欄目
新增導(dǎo)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 水調(diào)歌頭(寄奧屯竹庵察副留金陵約游揚州不果)
- 寶鼎現(xiàn)
- 大酺(元夕寓京)
- 桃花溪
- 回車駕言邁
- 桃源憶故人(五之三)
- 訴衷情(莆中酌獻白湖靈惠妃三首)
- 醉落魄(東叔兄生日)
- 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千古奇冤)
- 洛神賦
熱門名句
-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 籌邊獨坐,豈欲登覽快雙眸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若順吾皇意,即無臣子心
- 醉后滿身花影、倩人扶
-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東風(fēng)吹落戰(zhàn)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