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午古詩原文及翻譯(端午李隆基古詩加翻譯)
-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和端午古詩原文及翻譯這個問題,端午李隆基古詩加翻譯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端午節古詩詞:陸游《乙卯重五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詩詞鑒賞#導語】“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端午節古詩詞:陸游《乙卯重五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注釋
乙卯:指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節。因這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又因這天少女須佩靈符,替榴花,還稱“女兒節”
棕包分兩髻:粽子有兩個尖尖的角。古時又稱角黍。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餡,中間夾棗、豆、杏之類。
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據說艾葉氣,熟芬芳,能通九竅,去疾病,故載于帽子上。危冠:高冠。這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所戴的一種帽子,屈原《涉江》一詩云:“帶長鐵之陸離分,冠切云之崔鬼。”
儲藥:古人把五月視為惡日。
創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賞析
這首詩開篇點題,將時間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將地點定格為“山村”。此時此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的只是節日的氣氛,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更何況,石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盛開了呢!此情此景,怎一個“好”字了得!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詩人,今天終于暫時放下了滿腹的憂憤,融入了節日的歡快氣氛之中。瞧,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然后又按照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忙完這些事情,含著微笑喝起酒來了。
從作者對端午這一天的生活的具體描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至少從南宋開始,端午就有了紀念屈原和衛生保健的雙重內涵。
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只能像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在閑適中流露出多少無奈啊!
這首詩語言質樸,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那字里行間的閑適愜意,浮現在我們眼前,感受在我們胸間。沒有裝飾,所以詩美;沒有做作,所以情真。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寫作境界。
二、《端午》古詩原文及翻譯
《端午》古詩原文及翻譯
原文:
端午臨中夏,時序猶漸新。龍舟爭渡影,鑼鼓喧天音。
粽葉裹清香,五彩細絲繩。屈原魂永在,丹心照今人。
翻譯及解釋:
端午臨近仲夏時,這句話點明了端午節的時節——仲夏。端午作為夏季的重要節日,此時的天氣逐漸炎熱,而節日的氛圍也隨之濃厚。
龍舟爭渡影,描述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況。龍舟競渡是端午節傳統的水上活動,人們劃動著龍舟在水面競相前進,船只劃過的水波激起層層漣漪,猶如一條條快速游動的影子。這項活動既富有競技性,又體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
鑼鼓喧天音,進一步烘托了節日的熱鬧氛圍。隨著龍舟的前進,鑼鼓聲震天響,增添了比賽的激烈程度和觀眾的熱情。人們以此為樂,沉浸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
粽葉裹清香,這是端午節的一個標志性習俗——包粽子。粽葉包裹著糯米和其他餡料,透出陣陣清香,代表著端午節的美食——粽子。人們以此紀念屈原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粽子不僅美味可口,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五彩細絲繩則是指用來捆綁粽子的彩色絲線繩。它們代表著吉祥和好運,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彩色的絲線不僅使粽子看起來更加美觀,同時也傳遞著節日的喜悅和祝福。而最后一句提到的屈原更是端午節背后最受人尊敬和懷念的人物。屈原作為楚國詩人和愛國志士的傳說深入人心。端午節作為紀念他的節日表達了人們對忠誠、正義和愛國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尊重。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是紀念屈原的精神表達形式之一它們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也讓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能夠共同分享快樂并弘揚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以上就是對《端午》古詩的解釋。
三、古詩端午胡仲參翻譯
胡仲參的古詩《端午》翻譯如下:
1、原文
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來吊汩羅。江上畫船無買處,閉門風雨讀離騷。
2、翻譯
千年來的江水滾滾流走,今天人們來祭奠屈原。江上的彩船沒有人買,我只好關門在風雨中讀《離騷》。
3、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胡仲參在端午節寫的一首詩,表達了對屈原的敬仰和懷念,以及對時代的不滿和悲哀。詩中的“千年流水去滔滾”一句,用“千年”來形容時間的漫長,用“滔滾”來形容江水的浩蕩,暗示了屈原投江后歷史的變遷和滄桑。
而“閉門風雨讀離騷”一句,用“風雨”來象征外界的艱難和險惡,用“讀離騷”來表示作者與屈原志同道合,也寄托了作者對理想和國家的憂思。這句話是全詩的高潮,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點。全詩以端午節為背景,以屈原為主題,抒發了對先賢的敬慕和對時局的憂慮。
其他有關端午的古詩:
1、原文(《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翻譯
端午節從什么時候開始?又為什而設立?前人傳說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可笑即使那浩浩蕩蕩的汨羅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3、賞析
這首詩以問句開頭,引出端午節的由來,指出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詩中詩人以“萬古傳聞”表達了對屈原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他對自己遭遇不幸的感慨。下片以“堪笑”二字表達了對楚江無能為力的諷刺和對忠臣冤屈的不平之情。
詩人認為即使那浩瀚無邊的江水,也不能洗刷掉屈原等直臣所受到的委屈和污蔑。這里有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正義感和民族感。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四、端午李隆基古詩加翻譯
端午李隆基古詩加翻譯具體如下:
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鹽和梅己經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
靠著欄桿方知木槿長得茂盛,對著水才發覺蘆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大家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一定也會在后世子孫中傳揚。
原文具體如下: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擴展知識: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關于本次和端午古詩原文及翻譯和端午李隆基古詩加翻譯的問題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我們非常高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zhishi/9918.html
主欄目導航
新增導航欄目
新增導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熱門名句
-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 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 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
-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
-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 城雪初消薺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
-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