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
作者:毛澤東 朝代:當代- 七律·到韶山原文:
-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七律·到韶山拼音解讀:
-
bié mèng yī xī zhòu shì chuān ,gù yuán sān shí èr nián qián 。
hóng qí juàn qǐ nóng nú jǐ ,hēi shǒu gāo xuán bà zhǔ biān 。
wéi yǒu xī shēng duō zhuàng zhì ,gǎn jiào rì yuè huàn xīn tiān 。
xǐ kàn dào shū qiān zhòng làng ,biàn dì yīng xióng xià xī yā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七律·到韶山注釋及譯文
詞語注解 ⑴別夢:指離別之后,不能忘懷,家鄉與故人常出現在夢中。張泌《寄人》詩:“別夢依稀到謝家。”依稀:仿佛、隱約,不很分明。咒:詛咒、痛恨,這里只是恨的意思。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陰。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⑵故園:故鄉,指韶山。 ⑶紅旗:革命的旗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農奴:本指封建時代隸屬于農奴主、沒有人身自由的農業勞動者,此處借指舊中國受奴役的貧苦農民。戟:古代的一種刺殺武器。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及其代表國民黨右派等黑暗勢力的魔掌,喻反動派。高懸:高高舉起。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裝,即蔣介石反動武裝。 ⑸為有:因為有。多:增強激勵。敢教:能令、能使。…詳情 -
七律·到韶山創作背景
韶山,一名韶山沖,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澤東的故鄉。1925年1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故鄉,建立中國共產黨韶山支部,后有組織人民協會。1927年1月間,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又一度回到韶山。這次回到故鄉,忙了三天三夜,向群眾作了講演,組織了幾次農民運動工作座談會,聽取了黨支部的匯報。他特別指出要建立農民革命武裝,隨時準備粉碎反革命破壞農民運動的陰謀。這之后,韶山一帶的農民運動更加深入發展了。三個月后,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接著湖南反動軍閥也于5月11日在長沙突然襲擊總工會、農民協會等革命組織,逮捕屠殺革命黨人,這就是血腥的“馬日事變”。這個事變激起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憤怒,各地立即組成革命武裝。當時韶山也成立了農民自衛軍湘寧邊區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隊伍,三百多支槍,準備配合友軍奪取長沙。由于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這個革命計劃沒有成功。農民武裝力量反而被反動派各個擊破。后來反對派的軍隊分三路進攻韶山,農民自衛軍英勇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失敗了。接著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許多農民都壯烈犧牲了。…詳情七律·到韶山賞析
這首七律,記述了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時的真實感受。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贊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斗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高遠的思想境界。[2] [3] …詳情 -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七律·到韶山原文,七律·到韶山翻譯,七律·到韶山賞析,七律·到韶山閱讀答案,出自毛澤東的作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www.nbkechao.cn/shi/62460.html
詩詞類別
- 「毛澤東」
毛澤東的詩詞
- 《西江月(軍叫工農革命)》
- 《卜算子(風雨送春歸)》
- 《滿江紅(小小寰球)》
- 《水調歌頭(才飲長沙水)》
- 《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
- 《七律(九嶷山上白云飛)》
- 《七律(記得當年草上飛)》
- 《菩薩蠻(赤橙黃綠青藍紫)》
-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
- 《念奴嬌(鯤鵬展翅)》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